作者归档:admin

异地技术团队管理的三大模式六项注意

1 为什么会有异地团队

当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在多地建立研发中心或者业务中心,这里企业的考量可能会有如下的一些点:

  1. 人才资源: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可能具有独特的人才资源,通过在多个城市建立研发中心,公司可以吸引和招聘到更多具有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优秀人才。这有助于公司在保持竞争力,并确保能够获取到足够的人才来支持研发和业务需求。
    比如深圳是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其在硬件制造、消费电子、通信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对硬件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较多,并且由于深圳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香港,拥有国际化的人才环境,因此在跨境项目和多元文化沟通方面具备优势;
    又如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拥有众多顶级高校和研究机构,拥有大量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顶尖人才,北京的互联网行业较为成熟,尤其是在互联网+政务、在线教育、大数据等方面有较多经验的人才。

  2. 市场覆盖:在多个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有助于公司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这可以让公司更迅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提供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 成本优化: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房地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可能存在差异。在多个城市建立研发中心可以让公司充分利用各地的成本优势,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如一些深圳/北京的公司,会把一些研发中心放到西安、成都、武汉、长沙等城市。

  4. 政策支持:一些城市为了吸引优秀企业入驻,可能会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用地优惠等。在多个城市建立研发中心可以让公司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优势,降低研发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风险分散的考虑,技术合作与创新等等,最终都是帮助公司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

2 异地团队会有什么问题

以技术团队为例,当有多个技术团队在不同的城市后,与所有技术团队在同一个地方相比,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主要分为以下的 4 个方面:

2.1 团队建设和凝聚力打造困难

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和互动,异地团队成员之间可能难以建立信任和凝聚力。而团队建设和凝聚力是影响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当技术团队分布在不同城市时,团队建设和凝聚力可能受到以下方面的影响:

  1. 面对面交流机会少: 当团队成员分布在不同城市时,他们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将大大减少。面对面交流有助于加深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建立信任和加强团队凝聚力。例如,共同参加团队活动、庆祝生日等场合,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而分布在不同城市的团队成员可能很难享受到这些互动的机会。

  2. 困难的团队文化塑造: 一个健康的团队文化对于团队建设和凝聚力至关重要。在异地团队的情况下,公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塑造统一的团队文化。例如,各地团队可能在工作习惯、价值观、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团队凝聚力降低。

  3. 时空的隔阂: 异地团队面临地理距离的挑战,以及各地工作安排导致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可能较难以达到理想的实时沟通,而在中国实时沟通是大部分公司的必备品,大家更习惯于实时的沟通,而不是异步的非实时沟通。

  4. 缺乏有效的团队认同感: 异地团队成员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其他团队成员的联系较弱,这会导致他们缺乏对整个团队的认同感。例如,一个异地团队成员可能对其他城市团队的工作情况和成果了解较少,难以形成归属感和共同的目标。

2.2 项目管理及实时协同难度大

异地团队成员可能难以实时协作,尤其是涉及紧急问题或需要即时反馈的情况。项目管理及协同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的 3 个方面:

  1. 沟通成本上升:当团队成员分布在不同城市时,团队之间的沟通成本会显著增加。团队成员需要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工具进行沟通,这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迟和误解。例如,一个团队成员在深圳提出一个需求变更,另一个团队成员在上海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一天后才能了解到这一变更,从而影响项目进度。

  2. 快速应对变化的能力变弱:异地团队可能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变更需求时存在局限。假设一个重要客户要求对产品进行紧急修改,跨城市的团队成员可能需要在短时间内协调资源和安排工作,而地理隔离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3. 时间管理和跨团队协调困难:不同城市的团队可能存在不同的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安排(比如某个城市因为办公场地原因而全员居家),这可能导致某些任务在协作过程中出现延迟。例如,在一个紧急 bug 修复的情况下,由于一个城市的团队正在度假,另一个城市的团队需要独自解决问题,可能导致修复速度变慢。

2.3 监督和管理困难

在异地团队中,监控和评估团队成员的绩效可能较为困难。管理者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指标,以便对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果进行公平、准确的评估。监督和管理困难主要包括以下的一些情况:

  1. 工作状态难以掌握:由于地理隔离,管理者可能无法直接了解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和情况。例如,一个城市的团队可能遇到了技术难题,导致项目进度受阻,但管理者由于无法亲自与团队成员交流,可能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绩效评估困难:在异地团队中,评估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可能变得更加困难。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管理者可能无法准确评估团队成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例如,一个城市的团队成员可能在某个任务上花费了较长时间,但管理者无法确定这是否是由于技术难题还是工作效率低下。

  3. 难以建立信任和团队凝聚力: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管理者难以建立与团队成员的信任关系,从而影响团队凝聚力。例如,一个城市的团队成员可能对管理者的决策表示质疑,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沟通,管理者可能无法充分解释决策背后的原因,从而导致信任度降低。

  4. 协调和调动资源困难:异地团队的管理者可能在协调和调动资源方面面临挑战。当项目需求发生变化或出现紧急问题时,管理者需要快速协调各地团队的资源,但地理隔离可能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在一个紧急项目中,管理者需要从多个城市的团队中调集人力资源,但由于异地情况,这可能导致资源调配的速度和效果受限。

整体来说,主要是由于沟通与协作问题导致的各种延展性问题。缺失的面对面沟通、缺少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误解和沟通成本的增加。我们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能通过一些手段来缓解。

3 三大模式

为解决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解决或缓解问题方法,以模式的形式表述出来。

3.1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代理模式在团队管理中可以被用于创建一个协调人或代表角色,负责处理某个团队或多个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代理角色在此情景下充当一个中介,处理跨团队的需求、问题解决和资源协调。代理模式有助于简化沟通流程,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具体实施方案:

  • 为每个团队或职能领域设立代理角色,如前端代理、后端代理、QA 代理和移动端代理。
  • 代理角色负责处理跨团队的需求和问题,同时将反馈和解决方案传递给相应团队。
  • 组织定期的代理角色会议,让代理们相互沟通和协作,以确保团队目标的达成。
  • 建立代理角色的沟通汇报机制,如定期晨会、周报和项目维度的回顾会。

3.2 门面模式(Facade Pattern)

门面模式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在团队管理中,可以创建一个统一的协调角色(如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该角色负责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并充当各个团队之间的沟通桥梁。这有助于确保团队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降低沟通成本。

具体实施方案

  • 设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或者某个业务模块的 DRI 角色,负责跨团队协调和沟通。
  • 为每个团队成员分配具体的职责和任务,以便在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的协调下高效协作。
  • 定期召开跨团队会议,确保团队之间的沟通畅通,及时解决问题。

门面模式和代理模式看起来有一点相似,其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授权的范围,门面模式不用太关注其内部实现,而代理模式在管理上要更深入细节一些。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在各职能和各业务模块中使用代理模式,而针对不同的区域使用门面模式,由当前地区的负责人提供统一的输出。

3.3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观察者模式在团队管理中可以应用于实时通知和信息共享。当一个团队成员对项目状态或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更新时,其他相关成员可以作为观察者实时收到通知。这种模式有助于保持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同步,提高沟通效率。

具体实施方案

  • 为团队成员创建一个共享平台,如任务管理工具、项目管理系统等。
  • 当某个团队成员更新任务状态或项目信息时,系统自动通知其他相关成员。
  • 通过观察者模式,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同步,减少冗余沟通。

4 六项注意

4.1 相互信任

信任是团队协作的命脉。要想促进并保持长久的关系,你就必须信任他人,他们也必须信任你。与此同时,他们还必须相互信任。

信任来自相互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个人经历和立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我们必须开放。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彼此信任。

信任在异地团队中有如下的好处:

  1. 提高团队凝聚力:信任关系有助于增强团队成员间的默契,从而提高团队凝聚力。当团队成员信任彼此时,他们更愿意携手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 提高工作效率:信任关系可以促使团队成员更加开放地分享信息、资源和建议,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当团队成员相互信任时,他们更可能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专业知识,共同解决问题。
  3. 降低沟通障碍:信任有助于消除团队成员间的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果。当团队成员彼此信任时,他们更愿意倾听对方的意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建议和批评。
  4. 降低管理成本:信任关系有助于减轻管理压力,降低管理成本。当团队成员相互信任时,他们更可能自我管理,减少管理者的介入。
  5. 增加创新和风险承担:信任关系有助于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团队成员更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承担风险。当团队成员彼此信任时,他们更可能勇于创新和承担失败的风险。

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增加沟通

    • 定期开展团队会议,让团队成员分享项目进展、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 鼓励一对一交流,让团队成员有机会深入了解彼此的工作、兴趣和需求。
    • 举办团队活动,如团队建设、庆祝活动和知识分享,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和信任。
  2. 增加透明度

    • 使用项目管理工具,让团队成员能够实时查看项目进度和任务分配。
    • 定期分享业务战略、目标和团队绩效,让团队成员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
  3. 赋予责任和权力

    • 根据团队成员的专长和兴趣分配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时有更大的自主权。
    • 鼓励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时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展现对他们的信任。
  4. 鼓励支持和合作

    • 创建一个支持性的氛围,让团队成员在遇到问题时不惧于寻求帮助。
    • 鼓励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分享经验,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5. 表扬和认可

    • 在团队会议上表扬团队成员的优秀表现和努力。
    • 为表现突出的团队成员提供奖励,如奖金、晋升和表彰。
  6. 建立公平的环境

    • 确保团队中的决策过程透明,鼓励团队成员参与讨论和决策。
    • 设定明确的激励和奖惩

4.2 仪式感

在异地管理中,仪式感是一种有意识地营造正式或非正式场景,以传递重要信息、强化文化价值观、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提升员工信任感的方式。

在异地团队中,恰当的仪式感具有以下好处:

  1. 增强团队凝聚力:仪式感有助于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归属感和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
  2. 传递公司文化和价值观:通过仪式感,可以传递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这些价值观。
  3. 提升员工士气和信任感:仪式感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从而提高员工士气和信任感。
  4. 建立清晰的期望和目标:仪式感有助于确立团队成员的期望和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那如何建立恰当的仪式感呢?

  1.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固定时间、地点召开团队会议,让团队成员汇报进展、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如每周一召开全体成员参加的在线例会,或者对于管理团队,定期如开包含问题同步和处理,学习分享的管理例会。
  2. 庆祝重要节点和成就:为团队的重要成就和里程碑设立庆祝活动,以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如在项目完成时,举办在线庆祝活动,表彰优秀团队成员。
  3. 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定期组织线上或线下的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团队成员间的联系和互动。如每季度举办一次线上游戏比赛,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4. 激励和认可:对团队成员的努力和成果给予表扬和认可,提高他们的信任感。如每月颁发「最佳团队贡献者」奖项,表扬表现优秀的团队成员。
  5. 传递公司文化:通过仪式感传递公司文化,帮助团队成员理解和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如每年举办一次公司文化分享活动,邀请公司领导和团队成员分享公司文化和价值观。

4.3 严格目标管理,注重结果

在异地技术团队管理中,严格的目标管理和注重结果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确保项目按时完成、质量达标,并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以下是实行严格目标管理和注重结果导向的好处:

  1. 明确工作目标: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期望,帮助团队成员明确工作重点,避免资源浪费和目标模糊。
  2. 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的目标和期望有助于团队成员更高效地完成任务,降低拖延和低效的可能性。
  3. 便于评估和改进:结果导向的管理使团队可以通过衡量实际成果来评估工作效果,从而找出不足并进行改进。
  4. 激发团队成员积极性:目标明确、注重结果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鼓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5. 有利于项目按期完成:严格的目标管理和注重结果有助于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按时完成,避免延期。

那么如何实施严格的目标管理和注重结果导向?有如下 7 个方法

  1. 设定明确的目标:为项目和团队设定明确、可衡量、可达成的目标。如在项目开始时,为团队设定一个明确的项目交付日期,并明确交付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
  2. 制定详细的计划:为实现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和进度表,包括任务分配、时间安排等。如使用项目管理工具(如Trello、Jira等)制定详细的任务列表和时间表,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搞个在线表格也是极好的。
  3. 定期检查进度:定期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项目进度和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如定期的项目晨会(可以按周,或按天,也可以一周两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让团队成员报告各自的任务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4. 强调结果导向:鼓励团队成员关注实际成果,以实现预定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对团队成员的绩效评估更注重实际完成的任务和贡献,而非工作时长或其他表面指标(不要卷加班)。
  5. 及时反馈和调整:根据实际进度和成果,及时给予团队成员反馈,调整目标或计划。如当发现某个任务进度落后时,及时与相关成员沟通,分析原因,并调整计划或提供支持。如当发现某个任务进度落后时,及时与相关成员沟通,分析原因,并调整计划或提供所需资源,以确保项目仍能按时完成。
  6. 定期总结和复盘:项目结束后,与团队成员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便在未来项目中持续改进。如项目结束后,组织团队进行复盘会议,总结项目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或者迭代结束后做一些回顾。

我们在团队管理中,目标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一定要自己主导,不能授权,作为一个技术团队的负责人,方向是你来定的,未来在你的手里

4.4 扁平、弹性的组织架构

在异地技术团队管理中,组织架构至关重要,因为组织架构会影响团队的沟通效率、决策速度、责任分配和协作。适合异地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应具备以下特点:扁平化、模块化、弹性和高度协作。

  1. 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延迟。扁平化组织中,每个成员能够直接向上级汇报,决策速度更快,执行力更强。

  2. 模块化:将工作划分为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模块,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每个模块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团队负责,这样可以减少跨团队协作的复杂度,降低沟通成本。

  3. 弹性:适应不断变化的项目需求和团队规模,组织架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弹性。弹性的组织架构可以快速调整资源分配和团队规模,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

  4. 高度协作: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高度协作的团队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以下是如何实现适合异地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

  1. 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沟通:使用沟通和协作工具(如钉钉、企业微信、飞书、Microsoft Teams等)提高沟通效率,方便团队成员跨地域、跨部门协作。
  2. 决策下放:授权团队成员在其负责领域做出决策,提高决策速度。如将需求评审的决策权下放至小组 leader 或 DRI,甚至一线开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需求进行评估和调整。
  3. 设立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在每个地区或团队设立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负责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如在各城市的团队中各设立一名项目经理,负责当地团队的项目进度和资源协调。
  4. 定期进行跨团队沟通:组织定期的跨团队会议,让各个团队分享进展、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提高团队间的了解和协作。如每两周组织一次跨团队分享会议,让各个团队汇报自己的进展和挑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5. 提供培训和支持:为团队成员提供技能培训和支持,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组织架构变化。如提供关于敏捷开发、跨部门协作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帮助团队成员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
  6. 鼓励创新和变革:建立一种鼓励创新和变革的文化,让团队成员敢于尝试新方法,优化工作流程。如设立创新奖励计划,对于提出改进方案并成功实施的团队成员给予奖励。或者团队负责人亲自来参与或推进一些创新的事项,如最近的比较热的 AI。

4.5 统一的技术栈

在异地技术团队管理中,统一技术栈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为团队带来以下好处:

  1. 提高协作效率:统一技术栈能确保团队成员之间更容易进行技术交流和协作,避免因技术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和额外工作量。
  2. 降低维护成本:使用相同的技术栈,使得维护、调试和优化工作更加简单,减少因为技术差异导致的额外成本。
  3. 增强团队能力:统一技术栈有助于团队成员互相学习,提高整体技术能力,使得团队在面对复杂项目时更具备应对能力。
  4. 简化招聘和培训:统一技术栈使得招聘和培训过程更加简单,因为公司可以针对特定技术栈进行招聘和培训,提高招聘效率和培训质量。

为实现统一技术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制定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各地团队遵循相同的技术实践。如制定统一的编码规范、代码审查标准和自动化测试要求。
  2. 组织上增加架构设计的职能或者技术通道的职能组织: 通过组织的方式构建技术栈统一的土壤。
  3. 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创建内部技术分享平台,让团队成员分享技术心得、问题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有助于统一技术理念和实践。如搭建一个内部的技术博客平台,鼓励成员撰写和分享技术文章。
  4. 统一基建和开发流程中的系统: 通过使用工具的统一达到技术栈的统一。
  5. 选型时充分调查和论证:在技术选型阶段,充分调查并论证各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确保选择的技术栈适合公司的业务需求和发展战略。
  6. 定期评估和调整:定期评估技术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项目需求和团队能力进行调整,以保持技术栈的统一性和先进性。如每年定期组织技术栈评审和审查,了解目前所使用的技术栈是否仍然满足业务需求,或者是否有新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

通过以上方法,异地技术团队可以实现技术栈的统一,从而提高协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增强团队能力,并简化招聘和培训过程。这将有助于提高团队整体的研发效能,使得公司在面对市场竞争和业务挑战时更具备优势。

4.6 高效的沟通机制

异地团队最突出的问题是沟通问题,在我们平常的沟通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和做有准备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如下的好处:

  1. 能提高沟通效率: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可以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相关人员,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误解和冲突。
  2. 增强团队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
  3. 减少资源浪费: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重复工作,降低资源浪费。
  4. 支持项目管理:清晰的沟通方式有助于确保项目进度、需求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一些方式达到比较高效的沟通机制:

  1. 明确沟通目标和内容:在沟通开始前,明确沟通的目的、内容和预期结果。如:在项目会议开始前,列出讨论议题、相关人员和预期决策。
  2. 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根据沟通内容和参与人员,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如:对于紧急问题,可以使用电话或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钉钉等)进行沟通;对于团队日常工作,可以使用邮件或者项目管理工具(如Jira、Trello等)进行沟通。
  3. 建立沟通规范:制定团队沟通规范,确保沟通有效进行。如:要求团队高效会议,或者要求团队成员在邮件中使用清晰的主题行、合理的收件人列表以及简洁明了的正文。
  4. 鼓励开放和诚实的沟通:营造一个鼓励团队成员开放、诚实地表达观点和需求的氛围。如:在团队会议上,鼓励成员提出问题、建议和想法,避免惩罚性的反馈。
  5. 定期进行沟通培训:为团队成员提供沟通技巧培训,以便他们更好地进行沟通。如:提供关于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异地的沟通中尽量少用邮件,邮件适用于传达信息和事实,撰写时还需要注意措辞,以防误会的发生。

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情绪,如果要传达你的想法时,最好拿起电话进行视频,通过视频也能制造多次「见面」的机会更有利于建立信任。

现在用 IM 类工具也比较多了,在清晰的文字表达的基础上,多用表情包。

5 后记

上面说了这么多,有点啰嗦,简单点来说就是:多见见,多一起喝点酒,多一起搞定一些事情,保证基本的机制、流程、标准、工具和系统,也就差不多了。

异地的问题表象是见不着,核心要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

技术团队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人的问题,还是需要有情感的交流和因为长时间的一起工作而产生的向心力。 我们所做的这些仅能缓解这些问题。

当然,可能有同学会更喜欢异地/远程的工作协同模式,此处因人而异,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从团队的角度,从效能的角度,本地化团队会是更高效的选择。

当然以上的模式和注意事项在非异地团队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使用的,而且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些的本质是授权管理和过程管理的逻辑。

GPT-4 发布了,关于 AIGC 产品上线前后技术管理者要注意的五个重要事项

GPT-4 于 2023 年 3 月 14 日发布。目前 GPT-4 没有免费版本,仅向 ChatGPT Plus 的付费订阅用户及企业和开发者开放。

如比尔盖茨在 reddit 回答网友提问时回答时说的:「AI is the big one. I don’t think Web3 was that big or that metaverse stuff alone was revolutionary but AI is quite revolutionary」,我们可能又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现在各家企业,包括 Google、微软,以及国内的 BAT 等大厂都在大量投入,一些中小厂也在垂直的应用赛道拔城攻寨,作为一个技术管理者一定会面对这样一个洪流,在洪流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如果你所在企业要上线 AIGC 的产品,或者已经上线 AIGC 的产品,以下的五个重要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1 安全

安全是产品的生命线,特别是对于 AIGC 产品来说,没有安全守护,不仅仅是产品玩完,甚至会连累其它产品甚至公司存续。

1.1 内容安全

这里内容安全的定义是指 AIGC 生成内容影响产品本身存在的领域。

在国内与内容安全相关的场景包括涉政、色情、性感(性感和色情在内容安全中是不一样的)、暴恐、违禁、恶心、涉价值观等。其中每一项都需要检测,部分项出现问题甚至会关站和约谈。

在 chatGPT 大火后,网络上有各种和 chatGPT 相关的段子,特别是一些场景下,对输入措辞的调整或多次尝试相同的提示很敏感,只要稍作改写,就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回答出来。

据最新发布的 GPT-4 的 OpenAI 工程师们们说,GPT-4 的训练在去年 8 月完成,剩下的时间都在进行微调提升,以及最重要的去除危险内容生成的工作。由此可见内容安全是一个多么重要且复杂的事情。

GPT-4 在 RLHF 训练中加入了一个额外的安全奖励信号,通过训练模型拒绝对此类内容的请求来减少有害的输出。奖励是由 GPT-4 的零样本分类器提供的,它判断安全边界和安全相关 prompt 的完成方式。为了防止模型拒绝有效的请求,团队从各种来源(例如,标注的生产数据、人类的红队、模型生成的 prompt)收集多样化的数据集,在允许和不允许的类别上应用安全奖励信号(有正值或负值)。这是 OpenAI 的工程师在训练 GPT-4 时做的一些努力。

GPT-4 现在是闭源的,模型本身我们做不了什么。

除了 GPT-4 ,还有许多的 AIGC 的模型,并且更多的人只是作为一个应用开发方来实现一些功能。

除了在训练时对模型本身危险内容生成的去除,在技术应用侧,我们可以考虑如下一些方面:

  1. 接入内容安全审核平台,在输入和输出两个层面进行双重过滤。公司大的接自己的,公司内没有的接第三方,依靠审核平台的积累,规避掉涉政、色情等风险极大的情况。
  2. 实名可追溯,类似于工厂里面的批号跟踪,对于用户上传图片、文字或视频、使用 AIGC 生产出来的内容、传播的内容进行跟踪,有系统支撑后台的查询和追溯,在后台中注意对用户敏感信息的保护,保持脱敏的逻辑。
  3. 控制传播,控制传播一方面是在功能层面保证传播的内容是在上面安全审核平台的前置约束下进行,另一方面在传播进行多级防控,比如播放量达到不同的级别进行不同规格的检测,如播放量达到 10 万,需要重新进入审核等等。

在互联网行业,内容安全一直面临着挑战,各内容平台不断提升对于内容安全的治理能力,随着 AIGC 的发展,内容爆炸式的增长,内容安全的挑战将会更大。

1.2 虚假信息

在对 chatGPT 深度体验后,往往会生成一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感觉,甚至它会编造一些事实或者不存在的东西出来回答。对于模棱两可的问题,chatGPT 通常会猜测用户的意图,而非让用户澄清问题。

举个例子,我在 chatGPT-3.5 中问: 「有没有什么现成的库可以检测图片清晰度,对原图和 avif 图进行清晰度检测」,它回答了三个库可以,Sharp、ImageJS和 Pica

我接着问:「 Pica 的什么方法可以检测」,它告诉我 quality 方法可以,并给出了详细的示例,从代码上来看,像那么回事,并且代码前面的引入,输入的格式转化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没有 quality 方法而已。

又或者你随便取一个书名,问他是谁写的,比如我的问题是: 「《不想开车的夜晚,我在听歌》这本书是谁写的」,它的回答是:「 “不想开车的夜晚,我在听歌”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作家韩寒。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韩寒的一些散文作品,其中包括《像少年啦飞驰》、《三重门》、《我所理解的生活》等等。这本书出版于2002年,是韩寒的第一本散文集。韩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音乐人、导演和投资人,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音乐和电影等多个领域,深受年轻读者和网民的喜爱和追捧。」

除了 chatGPT 以外,图片或视频生成领域有更多的虚假信息,如诈骗团队利用 DeepFake,通过截取马斯克在 TED 采访的视频,并为其配音,为的就是推出 BitVex 比特币诈骗平台。诈骗分子还伪造了方舟投资(Ark Invest)CEO 凯瑟琳·伍德、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查尔斯·霍斯金森等多位币圈名人推荐BitVex的视频。另外,2021 年初光是靠 DeepFake 技术换脸马斯克喊出「给我一个币,我给你两个」的骗局在一周内就达到 24.3 万美元,诈骗总额高达 3000 万美元(约人民币2亿)。

诈骗团伙以及不法份子使用 AIGC 恶意使用,甚至滥用,引发新型的诈骗、色情、诽谤、假冒身份等违法犯罪行为。 AIGC 让其效率更高,鉴别难度更大。这样可能会引发人们对于个人身份的盗用,冒用,以及在网络上,或在元宇宙中数字身份安全的担忧。

以上是在 GPT-4 出现之前,在 GPT-4 出来后,情况有所改变,如前面个问题:「《不想开车的夜晚,我在听歌》这本书是谁写的」,GPT-4 的回答是:「很抱歉,我无法找到与《不想开车的夜晚,我在听歌》这本书相关的作者信息。这本书可能不存在,或者没有足够的知名度。如果您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找到相关内容。」

技术在进步,会越来越好,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结合实名制、内容安全检测等手段,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虚假信息在平台的产生和传播。

1.3 模型安全

现在 AIGC 内容生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黑盒子,我们无法完全预知其过程和结果。我们所能做的是控制模型的参数和模型的数据输入,这里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

算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AI 系统的决策往往是基于其算法的结果,但是,如果这些算法存在偏见或不公平的因素,将会对用户的权利和利益造成损害。因此,AIGC 需要确保 AI 算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对用户造成不公平的影响。

  • 对模型的攻击:通过某种方式向模型中注入恶意样本、有毒数据或有误导性的数据,来破坏模型;或者以某种方式篡改或操纵模型的训练数据,以达到改变模型输出的目的。
  • 模型后门:在模型的训练中,攻击者通过修改模型的训练数据和权重信息使模型学习到了隐藏的规则,以达到放置后门的目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实现)。举个例子,假设有个开源的项目不想让人商用,于是采用了 GPL 的协议,但是如何判断有人商用了呢,于是在项目生成的模型中隐藏一些规则,比如某些特殊的输入能显示和特定的结果,以举证。比如「左耳朵耗子」在 Twitter 上分享的「百度的“文心一格”AI生成图片:“一只爱国的猫”,看来不但政治不正确,而且可以推测后面用的图片训练集的来源也不是自主可控的」,那只猫身上的国旗是美丽国的。不过现在你无法生成了,因为在输入层面做了限制,现在输入只会显示「请您更换输入后试试~」,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在输入层面做一些控制。

除了模型本身的安全问题,对于模型衍生的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标准,甚至后面可能会出现的模型病毒等等都需要持续关注起来。

2 容量

AIGC 产品在面对大量用户使用时,可能会面临以下容量问题:

  1. 存储容量: AIGC 产品生成的内容包含了大型文本、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数据。如果用户数目众多,这可能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假设用户生成的这些内容都是放到公有云上,随着用户的增加,这些内容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成本,因此我们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考虑存储容量的问题,给每个用户的容量,总的容量,以及存储的时长,因为成本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2. 处理容量: AIGC 产品处理大量数据,包括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和后期制作处理等多个环节。因此,AIGC 需要具备高质量的计算设备和计算能力来支持项目,将应用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处理更多最终输出结果。如果计算能力不足,则可能会给用户带来等待时间过长的使用体验,增加流失率。
  3. 带宽容量: AIGC 产品生成内容的访问请求峰值会在高峰期不断攀升,这需要具备良好的带宽容量来实现。如果网络峰值超过供应时,将影响用户体验和产品稳定性。 因此,就需要整合具有强网络连接性和容量传输能力的网络设备,包括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数字通信方式,例如光纤和高性能互联网符合AIGC产品的要求。
  4. 内容审核容量:AIGC 产品生成的内容需要进行审核和精细化调整,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需要大量的人工审核,提供符合要求的人选加入审核容量的组合当中。此外,随着 AIGC 的规模发展,产品审核过程的效率和质量也需要考虑如何优化。

在应对容量问题时,AIGC 产品需要全面优化和规划系统架构、数据处理和存储、计算和运维等方面,以实现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性能。同时,需要持续跟进技术发展和创新,以保持 AIGC 产品的竞争力和创新性。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应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系统的实现:

  1. 用户级的容量限制,包括存储容量,存储时长,使用次数等等。
  2. 用户试用灰度,如邀请机制,分批次邀请用户进来,以控制容量的发展,不仅仅是存储、还有处理容量和带宽的容量。
  3. 接入多个第三方审核平台,在增加灾备的同时,增加内容审核的容量。

3 成本

对于大模型,一般的企业是没有能力开发的,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是接第三方的接口。

以 OpenAI 为例,3.1 日,OpenAI 开放了 ChatGPT 的 API 接口,成本优化了 90%,百万 token 只需要 2 美元,并且提炼 otken 能力也大幅优化。新上的 GPT-4 要贵一个数量级,从 0.002 到 0.06,涨了 30 倍。

此外,OpenAI 还提供了图像生成和编辑的服务,如 DALL·E。这些服务的价格取决于图像的分辨率。例如,1024×1024 的图像每张 0.02 美元,而 256×256 的图像每张 0.016 美元。

更多详情见官网: https://openai.com/pricing

在国内也有一些厂商的提供了完整方案报价,大概是 0.1 到 0.13 每张图。

除了接入 API,有时我们也会基于开源的模型微调后上线自己的服务,这部分成本主要是训练的算力成本和上线后的 GPU 机器。以 ControlNet 模型为例,在公有云上,一台带有 v100 显卡的机器也就能跑一个大模型,且单台机器只能同时为一个用户提供服务。而这样一台 v100 的机器一个月的原价为 7000 多。

不管是调用第三方的 API 还是自行构建模型服务,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成本都挺高的。

如果想在 AIGC 中创业,从一开始就需要想好商业模式和变现手段,并且对于免费用户需要从一开始就限制其试用频率,以控制成本。

从应用工程角度,我们大概可以做以下的一些事情:

  1. 排队系统,在成本方面主要是应用于自己搭建的服务,其主要是在用户体验和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通过排队的方式将用户的请求量消峰填谷,以尽可能提升机器的利用率。
  2. 限频限额,对每个用户在使用次数或产出物的量上做限额,以防止恶意的攻击或者某个用户大量占用资源的情况。在限额方面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对使用次数,如做图次数,或者对产出物的数量,如生成图片的数量或生成文字的数量等等。可以是日限或者总量限制
  3. 预约系统,提高用户的使用门槛,仅针对目标用户发放资格,减少用户量,提升用户精准度的同时能控制成本。
  4. 存储限制,第 2 点的限制主要是针对使用的,如果产品有存储的需求,那么在应用上需要对存储空间的大小或者存储的时长做一些限制,最好是在商业化的逻辑里面把这块加上,因为存储的成本是一个递进累加的成本,随着产品的发展,其成本会越来越大,如果生成的内容中有视频,且你有几百万上千万的用户,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

以上主要是应用开发领域的成本,除了这些,其数据成本也是非常大块的成本。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没有数据就没有模型。AIGC 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比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这些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一方面,数据的来源可能不容易找到或者不免费。比如想要生成游戏场景或者角色,就需要收集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游戏素材;想要生成影视剧本或者小说,就需要收集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想要生成音乐或者歌曲,就需要收集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素材。这些数据可能涉及版权问题,需要付费购买或者授权使用。

另一方面,数据的质量可能不够高或者不一致。比如想要生成逼真的人脸图像,就需要收集各种角度和表情的人脸照片;想要生成流畅的语音或者歌声,就需要收集各种语言和口音的语音样本;想要生成合理的对话或者故事情节,就需要收集各种场景和情感的对话或者故事文本。这些数据可能存在噪声、错误、重复、缺失等问题,需要进行清洗、标注、对齐等处理。

因此,在 AIGC 中使用现有数据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利用公开可用或者自行采集整理好了格式统一且质量较高且数量较多且符合目标任务需求且无版权争议(例如:Common Crawl) 的数据集来训练模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金钱。

4 法律法规和版权

4.1 法律法规

2022 年 11 月 25 日,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提出,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规定》自 2023 年 1 月 10 日起施行。

该规定的第五章第二十三条,对「深度合成技术」做了规定:「利用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生成合成类算法制作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网络信息的技术。」,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AIGC 的范畴了。

在《规定》的第六条、第七条、第十一条等对服务提供主体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具体包括:

  • 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或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
  • 建立健全用户注册、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信息发布审核、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具有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
  • 制定和公开管理规则、平台公约,完善服务协议,落实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制度。
  • 加强深度合成内容管理,采取技术或者人工方式对输入数据和合成结果进行审核,建立健全用于识别违法和不良信息的特征库,记录并留存相关网络日志。
  • 建立健全辟谣机制,发现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信息的,应当及时采取辟谣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将上面的条文翻译成技术上的点就是要构建以下的系统或服务

  1. 用户实名注册及管理系统。
  2. 数据安全及敏感信息管理系统和体系。
  3. 内容安全管理系统,这里我们常规会采用第三方的服务,而不是自己开发。

4.2 版权

AIGC 的版权一直存在争议,其根源在于 AIGC 模型的形成和完善依赖于大量的数据训练,而用于训练的数据往往包含受版权法保护的内容。AIGC 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方式,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裁定来界定其版权归属和保护范围。

2023 年 1 月 23 日,美国三名漫画艺术家针对包括 Stability AI 在内的三家 AIGC 商业应用公司,在加州北区法院发起集体诉讼,指控 Stability AI 研发的 Stable Diffusion 模型以及三名被告各自推出的、基于上述模型开发的付费 AI 图像生成工具构成版权侵权。

这应该算是全球首例知名的 AIGC 商业化应用领域,算法模型及训练数据版权侵权案。其主要争议点在于当前国内外对于 AIGC 获取与利用版权作品进行算法训练是否合法存在诸多争议,尚无立法和司法层面的明确共识,并且对于模型训练过程中利用版权作品的方式、利用行为的版权定性仍有待分析明确。

在中国,计算机软件和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开发者或者相关机构,而现行的《著作权法》框架难以直接认定人工智能或电脑算法为作品的作者。但是现阶段各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物的著作权保护整体上呈现积极的态度,主流的司法实践持相似的立场。AIGC 版权保护的是使用 AI 系统的人,不是 AI 本身,其保护的前提还是使用 AI 创作的人,在创作过程中付出了智力或创造性的劳动。

目前,一些机构和个人在使用 AIGC 作品时,通常会尽力寻找并遵守相应的版权规定和道德准则,尊重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也会尝试探索 AIGC 版权的可行性和保护方式。

我们需要持续的关注版权方面的进展。

对于版权保护我们可以做如下的一些事情:

  • 数据授权和许可:在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时,尽量获取数据所有者的授权和许可。这可以通过签订合同、购买许可证或加入版权组织等方式实现。
  • 数据脱敏和匿名化:在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时,尽量对数据进行脱敏和匿名化处理,以降低侵权风险。例如,可以删除文本中的作者名、作品名等敏感信息,或将图像中的人物、地点等特征进行模糊处理。
  • 版权标识和归属:在发布和传播 AIGC 生成的作品时,明确标注作品的版权归属和来源。例如,可以在作品页面上添加版权声明、原作者名和许可证信息等。
  • 遵循道德准则:在使用 AIGC 技术进行创作时,遵循行业道德准则和社会公序良俗。例如,不要使用 AIGC 技术制作和传播违法、侵权、淫秽、暴力等不良内容。

5 模型的偏见性

现在大家常用到的 AIGC 技术的核心都是在大规模数据集上预先进行训练的模型,大多数的使用者都是在特定领域或垂直场景下进行微调。这种预训练模型,对比完全由人工规则控制的专家系统来说,预训练模型就像一个黑盒子。没有人能预知其生产出来的内容是什么。

预训练模型的偏见性通常来自训练数据集中的样本分布不均或者存在系统性的偏差。比如:

  • 在 chatGPT 模型中的语言性偏见,中文的内容语料只占了 0.1% 不到,更准确来说应该是 0.09905%,从而使得使用中文的效果远不如英文。
  • 2.14 日情人节前夕发布的 ControlNet 模型,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其会生成较多的性感卡通类图片,一些没有问题的照片或者词语都能生成极度「性感」的图片,比如痛苦这个词语。
  • 对于时间的偏见性,模型只能了解其生成之前的情况,或者说只能了解其数据集中的信息,在其生成后就没有信息了,除非快速迭代模型。
  • DALL·E 2 具有显著的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

除了以上的例子,还有在性别、地域、文化等的偏见性,这些都是因为训练得到的模型并不是非常可控的,模型可以看做对训练集分布的一个拟合。那么反馈到生成模型中,训练数据的分布便是影响生成内容的质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将模型的偏见展示给用户。

  1. 数据收集阶段:收集更多多样化的训练数据,以确保训练数据集具有平衡性和代表性,对训练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排除可能引入偏见的因素。
  2. 模型训练阶段:在微调阶段使用公平性指标,从而评估模型在不同群体中的表现是否公平和平衡;不断监控和更新模型,及时发现并纠正偏见性问题。对一些特定的任务,可以使用迁移学习等技术,以减少偏见的影响。
  3. 产品应用阶段:通过人工或者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判断生成的内容是否具有偏见性,以规避一些极端的场景。

我们在上线 AIGC 产品时一定需要深刻的理解其偏见性,及时使用一定的措施规避或者减少其偏见性。

想起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只能向前走,不能往后看,过往都被冲得看不着了。

技术管理者应有的 4 种基本思维模式

在看文章之前先思考两个问题:

  • 人和人的差别究竟在哪?
  •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别?

在各种场合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听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里有两个逻辑,一个是知行合一的逻辑,另一个是人的成长在于是否超越了昨天的自己。

今天我们聊一聊作为一个技术管理者应该要有的 4 种基本思维:掌控者思维、杠杆思维,终局思维,闭环思维

掌控者思维

在聊掌控者思维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掌控者思维的反面:受害者思维。

受害者思维又称为弱者思维,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把自己当作一个受害者或弱者,极端者会把整个世界都投射为「伤害者」,「都是别人不对,都是别人对不起我」。

受害者思维是一种思维定势,其本质上是一种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在《乡村爱情 13》里面,王木生是老总儿子,富二代,但是干啥啥不行,还总是给自己找借口,说大环境不好,其他没这背景的都比他强。赵本山饰演的他爹王大拿就教训他:「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哪都大环境不好,咋,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这就是比较明显的受害者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甩锅」。 受害者思维不仅仅只有这一种表现,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面,作者总结了 5 种受害者思维的表现。

  1. 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上面王木生就是明显的例子,还有像一些网上的评论说的「便秘都怪地球没引力」都是类似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思维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不需要承担责任,相信地球没引力,相信大环境不好……
  2. 安心做坏事:这种表现就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自洽的逻辑,让自己有一个完美的故事,从而在做坏事的时候能心安理得。比如 2001 被判死刑的「杀人魔头张君」(实施团伙抢劫,犯故意杀人罪 2 2次,致 28 人死亡、22 人重伤)在 2001.4.17 一审审理结束后对公众说的话:「我还要向没有枪的受害者和你们的家庭说声‘对不起’,现在想起来,以前有些事情确实做错了,但我没办法,因为我要生存。」
  3. 让我们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寻找同伴,和他们分享你的受害过程,在他们那里得到安慰。比如有个女孩失恋了,她的闺蜜会陪她喝酒,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4. 用受害获得同情和帮助:第 4 种和第 3 种有些类似,其区别是上面是通过群体得到安慰,得到是一种情感或者心理上的安慰,而这种是更直接的帮助或者说利益,如我们在职场里面看到的一些人会假装自己不会,从而让热心的同事帮忙解决,自己偷懒,或者在路上我们看到的一些乞丐,可能他们的收入比你想象中多很多;
  5. 自我伤害,绑架他人:这种就更极端了,生活中常见于情侣分手,某一方说,你要是离开我,我就自杀,或者电视剧中的男主站在女主楼下淋雨以求得原谅或者求得表白成功。

如此种种,这些可以让你有短暂的快乐和安全感,但是慢慢就会失去自信、勇气以及自我改进的能力,就会真的变成一个受害者,一个弱者。

我们活在这个尘世,很多事情已经无法掌握,如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 约55~约135年)所说:「我们登上的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如果连我们自己也无法掌控,让自己的快乐、成功都掌控在别人手里,这会是怎样一个光景呢?

当你带一个技术团队的时候,当你的团队遇到问题的时候,当你的下属遇到他认为过不去的坎的时候,当发生线上事故的时候,当老板怼到脸上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当一个受害者吗?是大环境不好?是技术太难?还是坏人太多?

不,绝对不是这样,一个技术管理者应该是强于面对现实,敢于直面问题,像汪涵在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面对大型事故时所说的那样:「没事儿不惹事,事儿来了也不要怕事」,以一种掌控的状态来扛起事情,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掌控者思维,一种强者思维,一种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掌控者思维的核心思考是:「如果把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倒推一遍,所有条件都不改变,只有自己改变,你能否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呢

掌控者思维是从责任心,自我成长,主动改变等方面来提升一个技术管理者的修养,以达到自我的精进。 并且不管什么情况,你都可以负全责。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得更好。

除了不怕事,负起责任,还有一些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 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把自己从知道自己不知道变成知道自己知道,换句话说,保持有计划的学习;
  2. 自省,持续的自省,比如当你有一件事做得不好,自我反思一下哪里做得不好,下一次如何改进,或者更深入一些读一些相关的系统的书,写一篇文章或文档来复盘,掌控自己,从卷自己开始;
  3. 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下棋一般,走一步,算三步,把事情想在前头,如美国首席数据科学家 DJ Patil 所说流传很广的那个便签上的话:「Dream in Years. Plan in Months Evaluate in Weeks. Ship Daily. 」
  4. 知行合一,只有做到,才是真的知道。

当然,做一个掌控者会累一些,但是与自由相比,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杠杆思维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一个优秀的人,都有「杠杆思维」,懂得利用杠杆原理,以较小的付出,撬动更大的回报。这里我们所要说的是杠杆思维中的团队杠杆。

当我们从一个开发变成一个技术管理者时,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你的主要责任就不再是写好代码,而是「使众人行」。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个人一天都有 24 小时,它是有限的,而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工作这些都是无限的。

在一个健康经营的互联网企业中,需求也是无限的,而开发同学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除了优先级,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此时有人会说:加人啊。是的,加人。但是加人不是随便加的,他有一个底层逻辑,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团队杠杆。

团队杠杆的本质是叠加效率,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事情是无限的。

什么是团队杠杆?

通过团队,团队的管理者确定好方向,通过良好的机制和人才梯队,系统化成功的路径,叠加个体的优势,创造出远超个人贡献总和的价值,让 1+1>2,这就是团队杠杆。

既然是杠杆,就一定有一个支点,咱们的支点是什么呢?

对一个团队来说,其支点是已经达成了共识的目标和价值观。

目标是什么,是方向,是团队成员能看到的远方。

为什么是达成了共识?是因为只有达成了共识才能保证目标的统一,才能有意愿,有内在的动力去做事情,才能起到杠杆的效果。

目标和价值观只是最基础的,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不同的时候其支点也会不同。

  • 在野蛮生长的团队中,核心岗位上的同学的能力提升是主要支点,这里的核心岗位上的能力提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培养员工,给他们训练的机会,培训,从而快速成长;另一个层面是考虑换一个人,当你这认为这个岗位上的员工的能力、态度差不多到顶了,那就可以考虑用更好、更合适的人来替换,这里的逻辑是选拔大于培养
  • 在快速扩张的团队中,流程和效率是主要支点,通过流程提升协同的效率,通过流程让新人快速融入团队;
  • 在稳定发展的团队中,标准和系统是主要支点,当业务趋于稳定,通过标准和系统固化操作,以系统代码流程和人工。

有了支点,我们就需要开始寻找杠杆,对于一个技术团队来说,团队的杠杆有多大,由人决定。 一个团队里面的人是怎样的,人才梯队是怎样的,人才密度是怎样的?

像麦肯锡,每年都会从全球各个顶尖大学,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招一大批刚毕业的年轻人,不管是不是商学院毕业的。这些绝顶聪明的年轻人,就是麦肯锡充沛而有效的「团队杠杆」。

对于我们一个普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作为一个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在有限的范围内选出符合要求的同学,同时尽我所能的带好团队。对于如何来带好团队,我们可以从如下 4 个大的方面来

  1. 信任:不管是平级,还是上下级,信任是必须品,通过良好的沟通,多次的合作,一起的奋斗达成信任,这样才是一个好的团队;
  2. 习惯:管理者以身作则培养团队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做事闭环,分级处理,不越红线等等;
  3. 标准:制定能落地的标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
  4. 能力:流程机制决定事情的下限,人才梯队和个人能力决定事情的上限,管理者要帮忙团队成员成长,发现他们的短板,坦率的沟通并提出改进期望,提升成员的技能,以达成更好的结果。

以上带好团队的表述有些虚,但是是这么个逻辑,各团队各公司术法不同,但方向一致。

用好团队杠杆,一个人走得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

终局思维

什么是终局思维?

所谓终局思维,是指从终点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出发,回看现在所做选择,并进行推演的一种思考模式。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终局,是否有终局?这就有点哲学的味道了,先假定有吧,至少在某个未来的时间段是会有一个确定的终局。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感叹,如果这辈子能够再来一回,很多错误就不会犯,很多人也不会错过,这算是终局思维的一种表现。只是这个终局思维是等到了终局再提起,有些晚了,我们可以再早一些。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思考一下这件事情的最终达成的目标,或者把最终的形态在脑海里面勾画出来,以终为始,站在未来看当下,修正当下正在做的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成功的概率可能就不一样了。

终局思维有 4 个核心点:

  1. 认清方向,所谓的终局思维,一定是你要知道终局是什么,一定要有目标有方向;
  2. 拉长时间周期看问题,在一个较长时间维里来反复推演的逻辑;
  3. 从历史或者更宏观的层面看问题,不局限于当下,不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把视野拉到历史长河等更大的层面;
  4. 反推机制,终局思维中非常重要的点,从未来反向推演现在要做什么,或者从现在推演未来怎样。

终局思维有什么用?

当一个企业的老板大概知道了未来是什么样子,又能不断地判断和复盘自己的能力,他自然就有了非常强的战略驱动能力,也非常敢为未来投资。

当一个技术管理者知道了团队未来是怎么样的,又能反思当前的情况,从未来形态反思当下的状态,他自然就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当一个开发同学知道了自己在职场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又能反思自己提升自己,他自然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应该学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路。

但是,这里一定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甚至不止一个,可能是一直在痛苦中,折腾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一直有危机感,一直在学习中。

心理学研究说,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我们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基本都是在学习区,人只有在学习区的时候,才会是进步的时候。

闭环思维

经常听到人人说:「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是典型的闭环思维,是一个职场人的必备思维。作为一个技术管理者更应该具备闭环思维,因为这将是你带团队的核心逻辑之一,它强调责任、敏感性和团队协作,是使众人行的必备。

以「逆向」的逻辑来推演一下,假设你带的团队成员都具备闭环思维,将是什么样的场景?

  • 高效率:闭环思维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无论任务完成的效果如何,都要认真、负责的反馈给发起人。这可以帮助团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 强协作:闭环思维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洞察干系人每个阶段的需求,并在截止期内给对方反馈。这可以增强团队协作,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
  • 靠谱:闭环思维要求做事靠谱,做事清楚明白,不会出现意外差错,就算出了问题也会提前告知,让对方可以启用方案 B。这样的技术团队会让人觉得可靠和可信,提高团队在公司中的信任度。
  • 好形象:闭环思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让你和你的团队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在职场中,「闭环思维」不仅仅说明了一个员工拥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还体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样的你会让上级、兄弟部门觉得很「靠谱」,能够放心的将工作交给你和你的团队。

那么如何做到闭环思维呢?

闭环思维有两层逻辑,一个是完整,即有完整的闭环,做事情的时候需要考虑事情的起点、目标、影响因素和结果,明确需求和关键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过程中设置检查点,让事情可控;另一个是主动反馈,在我们完成一项工作或参加一项事情,不管执行效果如何,都要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发起人。

第一层逻辑我们可以使用 PDCA 环来辅助达成,第二层反馈逻辑还是需要刻意去练习,甚至给自己设置一些任务提醒来达到反馈的目的,并且在反馈时尽量做到 STAR 的表述。

番外

最近 chatGPT 一直在火,于是就今天的题目我问了 chatGPT 一些问题:

  • 技术管理者必备的4种基本思维模式
  • 技术管理者必备的思维模式
  • 技术管理的四种思维
  • 技术管理者必备的4种思维

大概的答案如下:

openAI 的回答

问:技术管理者必备的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技术管理者,以下是一些必备的思维模式:

  1. 系统思维模式:技术管理者需要具备系统思维模式,能够理解和处理复杂系统的各种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整个系统中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2. 创新思维模式:技术管理者需要能够持续地推动创新,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业务中,从而实现业务目标。
  3. 问题解决思维模式:技术管理者需要能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包括技术问题、组织问题和人员问题等。
  4. 客户导向思维模式:技术管理者需要关注客户需求和体验,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5. 团队合作思维模式:技术管理者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能够有效地管理和领导团队,激发员工的潜力,协调各种资源,实现业务目标。
  6. 风险管理思维模式:技术管理者需要对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管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7. 数据驱动思维模式:技术管理者需要依据数据进行决策和管理,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和机会,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提高业务效率和效果。
  8. 学习和成长思维模式:技术管理者需要保持学习和成长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phind 的回答

问:技术管理者必备的4种基本思维模式

答案1

作为技术管理者,必备的4种基本思维模式如下:

  1. 系统思维:技术管理者需要具备系统思维,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部分,然后逐一解决。例如,当公司需要开发一个新产品时,技术管理者需要思考每个阶段的具体步骤,确定每个步骤的时间表和责任人,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2. 创新思维:技术管理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可以在技术方面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例如,当公司需要开发一项新技术时,技术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来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或者如何开发出全新的技术来满足市场需求。
  3. 沟通思维:技术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与员工、客户和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当公司需要与客户沟通产品需求时,技术管理者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传达给开发团队。
  4. 领导思维:技术管理者需要具备领导思维,可以激励员工,推动项目进展,达成公司目标。例如,当公司需要完成一个重要项目时,技术管理者需要领导开发团队,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并向管理层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技术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以上4种基本思维模式,还需要具备自我驱动、架构把握、目标管理等核心能力,才能胜任管理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技术管理者应该灵活运用这些思维模式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答案 2

根据多个来源,以下是技术管理必备的四种思维和其他相关思维模型:

  1. 抽象思维: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技术人快速抽取面对问题的关键要素和本质,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 系统思维: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技术人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系统设计和管理。
  3. 创新思维: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技术人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从而更好地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
  4. 逻辑思维: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技术人分析和推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根源和解决方案。

除了以上四种思维,以下是其他常用的思维模型:

  • PEST分析:这是一种常用的管理咨询框架,可以帮助企业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多个角度分析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从而更好地制定战略和决策。
  • PDCA循环:这是一种管理模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环节。
  • SMART原则:这是一种目标管理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有意义和时限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推动业务发展。
  • STAR法:这是一种面试技巧,可以帮助面试者回答问题更具体、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包括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和结果(result)四个要素。
  • 5W2H法:这是一种问题分析和解决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从五个W(what、why、who、when、where)和两个H(how、how much)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
  • PERT 技术:这是一种项目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规划和安排整个项目行程,跟踪实施阶段,从而更好地控制项目进度和成本。

总之,技术管理必备的思维能力和模型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除了上述思维能力和模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思维工具和技术,需要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以更好

答案 3

根据多个来源的信息,以下是四种技术管理必备的思维能力:

  1. 抽象思维: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快速抽取问题的关键要素和本质,从而更快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当面对一个新的编程语言时,抽象思维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快速理解其核心概念和语法规则。
  2. 产品思维: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将技术解决方案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例如,一个架构师需要了解产品的功能需求,以便设计出最佳的技术架构来支持这些需求。
  3. 创新思维: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例如,当面对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时,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找到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
  4. 商业思维: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商业环境和商业需求,以便为企业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设计一个新的软件系统时,商业思维可以帮助技术人员理解客户的商业需求,并设计出最佳的系统架构来支持这些需求。

除了以上四种思维能力外,还有其他常见的思维模型和方法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好地管理和解决问题,例如:

  • PDCA 循环:这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行动四个阶段,可以帮助技术人员系统地解决问题。
  • SMART 原则:这是一种有效的目标设定方法,包括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和时间限制五个要素,可以帮助技术人员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指标。
  • 5W2H 法:这是一种问题分析方法,包括什么、为什么、谁、何时、何地、如何和多少七个问题,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全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作者:潘锦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0388067719566137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