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admin

聊下缓存

在当今的互联网应用中,缓存作为一种提高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日常浏览网页、使用 APP,还是企业级应用的后台处理,缓存的存在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缓存?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缓存来优化系统性能呢?

什么是缓存?

从本质上来看,缓存是将数据暂时存储在比原始数据源更快的存储介质中,以便快速访问。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数据访问的延迟,提高系统的性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从一个 Web 请求的链路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缓存:

  1. 浏览器缓存:浏览器本地的缓存,包括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可以通过 HTTP 响应头控制缓存策略,如 Cache-Control、Expires 等。
  2. DNS 缓存:本地机器或 DNS 服务器上对域名解析结果的缓存,可以加快后续对同一域名的访问速度。
  3. CDN 缓存:CDN 的边缘节点上的缓存,可以让用户从距离最近的节点获取资源,减轻服务器压力,提高响应速度。
  4. Web 服务器缓存:如 Nginx、Apache 等 Web 服务器自带的缓存功能,或者专门的缓存服务器如 Varnish 等。对请求进行缓存,可减轻后端服务器的负载。
  5. 应用层缓存:在应用程序中自己实现的缓存,如使用 Redis、Memcached 等内存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缓存,或者在代码中实现对特定数据的缓存。
  6. 数据库缓存:数据库本身的查询缓存,如 MySQL 的 Query Cache。会对 SELECT 语句及其结果进行缓存。
  7. 操作系统缓存:操作系统级别的文件系统缓存,如 Linux 的 Page Cache。可以加快对磁盘上同一文件的重复读取速度。

这些缓存按照其位置和类型,可以分为客户端缓存、网络缓存和服务端缓存。合理地利用各种缓存,可以显著提升 Web 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也要注意缓存的更新策略,以免数据不一致问题的出现。

1 客户端缓存

客户端缓存是指存储在客户端本地的缓存数据,主要是浏览器缓存。浏览器缓存是最常见的客户端缓存形式,它可以显著减少网络传输,加快页面加载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浏览器缓存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 内存缓存:
    • 内存缓存是指存储在内存中的缓存数据,读取速度非常快。
    • 但是内存缓存的生命周期较短,会在浏览器关闭时被清除。
    • 内存缓存一般用于存储当前页面中已经下载的资源,如页面文档、图片、脚本、样式表等。
  2. 磁盘缓存:
    • 磁盘缓存是指存储在磁盘上的缓存数据,读取速度相对内存缓存慢一些,但是容量更大。
    • 磁盘缓存的生命周期更长,可以在浏览器关闭后继续保留。
    • 磁盘缓存主要用于存储那些可能在将来的请求中重复使用的资源,如静态图片、脚本、样式表等。

浏览器缓存的工作原理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强缓存和协商缓存

  1. 强缓存
    • 当资源在缓存有效期内时,浏览器会直接从缓存中读取,不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
    • 强缓存由 HTTP 响应头中的 Cache-Control 或 Expires 字段控制。都是表示资源的缓存有效时间。
    • Expires 是 HTTP 1.0 的规范,值是一个 GMT 格式的时间点字符串。缺点是失效时间是一个绝对时间,服务器时间与客户端时间偏差较大时会导致缓存混乱。
    • Cache-Control 是 HTTP 1.1 的规范,一般常用该字段的 max-age 值来进行判断,它是一个相对时间。
    • 常见的应用场景有静态资源缓存,如 CSS、JavaScript、图片等,可以设置较长的缓存时间。
  2. 协商缓存
    • 协商缓存是由服务器来确定缓存资源是否可用,协商缓存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询问资源是否有更新。
    • 协商缓存由 HTTP 响应头中的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 或 ETag/If-None-Match 字段控制。
    • 服务器根据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或内容生成的唯一标识(ETag)来判断资源是否有更新。
    • 如果资源没有更新,服务器会返回 304 状态码,告诉浏览器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
    • 常见的应用场景有动态内容缓存,如新闻、博客文章等,以及 API 响应缓存。

在以上提到的这些缓存控制标签中,优先级:Cache-Control > Expires > ETag > Last-Modified

浏览器在处理缓存时,会优先执行强缓存策略,如果强缓存失效,则执行协商缓存策略。通过合理设置 HTTP 缓存头部,可以有效利用浏览器缓存,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传输,提升 Web 应用的性能。

这里想多聊一点关于 stale-while-revalidate 和 stale-if-error。它们都是 HTTP Cache-Control 响应头的扩展指令,用于控制浏览器如何处理陈旧的缓存资源,是两个略小众的指令。

1. stale-while-revalidate

语法:Cache-Control: max-age=, stale-while-revalidate=

stale-while-revalidate 指令用于指定在缓存过期后,允许客户端在异步 revalidate 的同时,继续使用陈旧的缓存资源的最长时间。

工作原理

  • 在 max-age 时间内,浏览器直接从缓存中获取资源,不会发送请求。
  • 当缓存过期后,在 stale-while-revalidate 指定的时间内,浏览器会发送请求到服务器进行revalidate,但同时会立即返回陈旧的缓存资源给客户端使用。
  • 如果 revalidate 成功(即服务器返回304 Not Modified),则缓存更新,并且下次请求会直接从缓存中获取。
  • 如果 revalidate 失败(即服务器返回 200 或其他状态码),则缓存更新为新的响应内容,并且下次请求会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新内容。

使用场景

  • 适用于更新不太频繁,但又希望用户总是能看到最新内容的资源,如 CSS、JavaScript 等。
  • 提高了用户体验,避免因等待revalidate而延迟页面呈现。

示例:Cache-Control: max-age=600, stale-while-revalidate=30
说明:资源可以在 600 秒内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在接下来的30秒内,虽然缓存已过期,但浏览器仍可以显示陈旧的缓存资源,同时在后台进行异步revalidate。

2. stale-if-error

语法:Cache-Control: max-age=, stale-if-error=

stale-if-error 指令用于指定在发生错误(如网络错误、服务器错误等)时,允许客户端使用陈旧的缓存资源的最长时间。

工作原理:

  • 在 max-age 时间内,浏览器直接从缓存中获取资源,不会发送请求。
  • 当缓存过期后,浏览器会发送请求到服务器获取最新资源。
  • 如果请求过程中发生错误,并且在 stale-if-error 指定的时间内,浏览器会返回陈旧的缓存资源给客户端使用。
  • 如果请求成功,则缓存更新,并且下次请求会直接从缓存中获取。

使用场景:

  • 适用于更新频率较高,但又希望在请求出错时能显示旧内容,而不是错误页面的资源,如用户生成的内容、新闻文章等。
  • 提高了用户体验,避免因请求错误而显示错误页面。

示例:Cache-Control: max-age=600, stale-if-error=1200
说明:资源可以在 600 秒内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在接下来的 1200 秒内,如果请求发生错误,浏览器仍可以显示陈旧的缓存资源。

这两个指令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实现更灵活的缓存控制策略。它们的目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使用过期的缓存,以提高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还能保证一定的数据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指令都是 HTTP Cache-Control 响应头的扩展,并非所有浏览器都支持。目前,Chrome、Firefox 等主流浏览器已经实现了对这两个指令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缓存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并且尽管浏览器已经支持了,但是服务器也需要正确地设置响应头才能生效。

2 服务器缓存

服务器缓存是指将数据临时存储在服务器的内存或磁盘上,以便后续的请求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而不必每次都重新生成或计算数据。服务器缓存的目的是提高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减少数据处理的开销,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

服务器缓存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和类型,包括:

1.Web 服务器缓存:在 Web 服务器上配置的缓存机制,如:

  • Nginx 的 FastCGI 缓存、Proxy 缓存等。
  • Apache 的 mod_cache 模块。
  1. 应用层缓存:在应用程序中实现的缓存机制,通常使用内存缓存技术,如:
    • 对象缓存:将频繁访问的数据对象缓存在内存中,如 Java 的 Guava Cache 等。
    • 查询缓存:将数据库查询的结果缓存起来,下次相同的查询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如 Hibernate Second Level Cache。
    • 页面缓存(Page Caching):将动态生成的网页内容缓存起来,下次请求可以直接返回缓存的页面。
  2. 数据库缓存:在数据库系统中实现的缓存机制,如 MySQL Query Cache
  3. 分布式缓存:将数据缓存在独立的分布式缓存服务器上,供多个应用服务器共享使用,如常用的 Redis。

这些服务器缓存的类型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形成多级缓存架构。不同类型的服务器缓存在系统架构中的位置不同,缓存的数据类型和粒度也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加快数据访问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和性能瓶颈,选择适当的服务器缓存策略。这包括合理设计缓存的粒度、缓存的过期策略、缓存的更新机制、缓存的容量规划等。同时也要注意缓存的一致性问题,确保缓存的数据与原始数据源保持同步,避免出现脏读或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服务器缓存是提高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利用服务器缓存,可以显著减少数据处理的开销,提高服务器的响应速度,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和并发处理能力。但同时也要权衡缓存的成本和收益,避免过度使用缓存而带来的内存开销和维护成本。

3 缓存实现策略或模式

从应用程序角度来看,缓存的实现模式主要涉及如何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和集成缓存,以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和性能。

常用的缓存模式有以下几种:

  1. 旁路缓存(Cache Aside)
    • 应用程序先查询缓存,如果缓存中有数据,则直接返回。
    • 如果缓存中没有数据,则从数据源(如数据库)查询,并将查询结果存入缓存,然后返回。
    • 更新数据时,先更新数据源,然后再删除缓存,保证数据一致性。
    • 优点:简单易懂,应用程序可以控制缓存的生命周期。
    • 缺点:可能出现缓存和数据源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合理设计缓存的过期策略和并发策略。
  2. 读写穿透(Read/Write Through)
    • 应用程序只与缓存交互,不直接访问数据源。
    • 缓存服务负责与数据源交互,并将数据在缓存和数据源之间同步。
    • 读取数据时,缓存服务先查询缓存,如果缓存中没有数据,则从数据源查询,并将结果存入缓存,然后返回。
    • 更新数据时,缓存服务先更新缓存,然后再更新数据源,保证数据一致性。
    • 优点:应用程序无需关心缓存和数据源的同步,缓存服务保证了数据一致性。
    • 缺点:缓存服务需要实现与数据源的交互,增加了复杂性;写操作的性能可能较低,因为需要同时更新缓存和数据源。
  3. 异步写入(Write Behind)
    • 应用程序只与缓存交互,不直接访问数据源。应用程序更新缓存,缓存服务在后台异步地将数据更新到数据源。
    • 写入数据时,只更新缓存,并将更新操作加入队列。
    • 异步线程或进程从队列中取出更新操作,并批量写入数据源。
    • 优点:写入操作的性能很高,因为只需要更新缓存;数据源的写入可以批量进行,提高效率。
    • 缺点:缓存和数据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迟,需要合理设计队列的大小和刷新策略;如果缓存服务崩溃,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因此需要着重考虑缓存服务的可靠性
  4. 预刷新(Refresh Ahead)
    • 定期或在特定条件下,异步地从数据源加载数据到缓存中。
    • 可以通过定时任务、事件触发或者智能预测等方式来触发预刷新操作。
    • 优点:避免了缓存 miss 导致的性能下降,提高了读取操作的响应速度。
    • 缺点:需要额外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来执行预刷新操作;如果预刷新的数据无法准确预测,可能会浪费资源。

在业务场景中我们往往不局限于只使用某一种策略,可能会是使用以上多种模式,,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和访问模式,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对于读多写少的数据,可以使用「旁路缓存」或「读写穿透」策略;对于写多读少的数据,可以使用「异步写入」策略。

计算机领域有个名言警句:

There are only two hard problems in Computer Science: cache invalidation, and naming things.(计算机领域只有有两大难题,「让缓存失效」和「给东西命名」)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缓存过期策略。

4 缓存过期策略

缓存过期策略是指确定缓存数据何时失效并从缓存中移除的规则。合理的缓存过期策略可以帮助控制缓存的数据鲜度,并优化缓存的空间利用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缓存过期策略:

  1. TTL 策略
    • 定义:TTL(Time To Live)策略为每个缓存条目设置一个固定的生存时间。当数据存入缓存时,指定一个过期时间。到达过期时间后,缓存条目将被自动移除,即使它在这段时间内没有被访问过。
    • 优点:TTL 策略实现简单,易于配置,适用于对数据新鲜度有严格要求的场景。
    • 缺点:容易导致缓存抖动,即频繁的缓存失效和重新加载,可能增加系统负载。
    • 场景:TTL策略适用于那些数据变化频繁且需要确保数据新鲜度的场景。例如,实时新闻数据、股票价格、天气预报等。
  2. LRU 策略
    • 定义:LRU(Least Recently Used)策略根据使用频率来决定缓存条目的去留。当缓存空间不足时,会移除最近最少使用的条目,以腾出空间存储新的数据。
    • 优点:LRU 策略能有效利用缓存空间,适用于访问模式有局部性的场景。
    • 缺点:实现较复杂,可能会增加缓存管理的开销,特别是在高并发环境下。
    • 场景:LRU 策略广泛应用于需要频繁访问的大型数据集,例如 Web 服务器的页面缓存、数据库查询缓存等。
  3. LFU 策略
    • 定义:LFU(Least Frequently Used)策略根据访问频率来决定缓存条目的去留。当缓存空间不足时,会移除访问频率最低的条目,以腾出空间存储新的数据。
    • 优点:LFU 策略适用于访问频率有明显差异的场景,能有效缓存高频访问的数据。
    • 缺点:实现复杂度较高,频繁更新访问计数可能会增加系统负载。
    • 场景:LFU 策略适用于用户访问行为具有明显模式的应用,如推荐系统、热点新闻或视频的缓存。
  4. FIFO 策略
    • 定义:FIFO(First In, First Out)策略按照条目加入缓存的顺序来决定去留。最早加入缓存的条目最先被移除,不考虑条目的使用频率或时间。
    • 优点:FIFO 策略实现简单,适用于数据访问模式较为均匀的场景。
    • 缺点:可能会导致热门数据被过早移除,不适合需要缓存热点数据的场景。
    • 场景:FIFO 策略适用于缓存数据生命周期较短且频繁更新的场景,例如某些实时数据流的缓冲。
  5. ARC 策略
    • 定义:ARC(Adaptive Replacement Cache)策略结合了 LRU 和 LFU 的优点,通过动态调整缓存策略来适应不同的访问模式。ARC 维护两个 LRU 列表,一个用于最近访问过的数据,另一个用于以前访问过的数据,并根据缓存命中情况在这两个列表之间调整权重。
    • 优点:ARC策略能够自适应调整缓存替换策略,既考虑了最近使用的频率,又考虑了访问频率,从而提高缓存命中率。
    • 缺点:实现复杂,需要维护多个列表和动态调整算法,可能增加缓存管理的开销。
    • 场景:ARC 策略适用于访问模式多变且无法预知的场景,如混合型工作负载的缓存管理。它在需要高效利用缓存空间且保持高命中率的系统中表现尤为出色,例如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的页面缓存等。
  6. SLRU 策略
    • 定义:SLRU(Segmented Least Recently Used)是一种缓存替换算法,它是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的一个变体。SLRU(Segmented LRU)策略将缓存分为两个段:一个是保护段(probation segment),另一个是优选段(protected segment)。新加入的条目首先进入保护段,如果条目在保护段中被再次访问,则移动到优选段。优选段中的条目如果再次被访问,则保持在优选段,否则会被移除。
    • 优点:SLRU 策略通过分段管理缓存条目,既能保留最近访问的数据,也能保护多次访问的数据,提高缓存命中率。
    • 缺点:实现复杂度较高,需要维护多个段和管理策略,可能增加系统开销。
    • 场景:SLRU 策略适用于需要平衡最近访问和频繁访问需求的场景,例如Web浏览器的缓存管理、文件系统的缓存管理等。

5 一些注意事项

在应用开发中使用缓存虽然可以显著提升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但如果不当使用,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和陷阱。

  1. 缓存与数据源的一致性: 缓存数据和原始数据源之间的不一致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当数据被更新时,如果缓存没有同步更新,就会出现旧数据被重复使用的情况。
  2. 缓存穿透:缓存穿透指查询不存在的数据时,请求直接穿过缓存访问数据库,如果这种请求非常频繁,将严重影响数据库的性能。
  3. 缓存雪崩:缓存雪崩是指在缓存层面发生大规模的缓存失效,导致所有的请求都去打数据库,可能会因此使数据库压力过大而崩溃。
  4. 缓存预热:系统启动后缓存是空的,直接面对大流量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数据库请求量激增。
  5. 脏读问题:在分布式环境中,如果多个节点同时对缓存进行读写操作,可能会读到过期或不一致的数据。

6 小结

缓存不是解决性能问题的银弹,而是一种在适当的场景下能够显著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的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缓存的引入需要仔细考虑其适用性、一致性问题、资源管理和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

缓存最适合用于读操作远多于写操作的数据,以及那些数据更新不频繁、但需要快速访问的场景。然而,对于高度动态的数据,缓存可能不仅无法提供预期的性能提升,反而因为频繁的缓存更新和失效处理增加了额外的复杂性和开销。

在使用缓存的过程中,数据一致性是引入缓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无论是在单体应用还是分布式系统中,如何保证缓存中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持一致,是设计缓存策略时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不恰当的缓存策略可能导致数据过时或错误,影响业务的正确性。

并且,缓存的管理和维护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正确的缓存大小、适宜的过期策略、有效的内存管理等都是确保缓存系统高效运作的关键。缓存过大可能会消耗过多的内存资源,影响系统的稳定性;缓存过小则可能无法发挥缓存的性能优势。

缓存是一种强大的优化工具,但它并不适合所有情况。只有在正确的场景下,配合合适的策略和周到的管理,才能发挥出缓存的最大效能,帮助提升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从定义到落地:如何系统构建研发效能优化机制

在带团队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搞一个机制」,[某某某机制]的场景,这种一般是出现了问题或故障之类的时候,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又或者一天老板说,你搞一下研发效能优化的机制。

那,机制到底是什么,包括什么内容,构建机制有什么价值,如何构建机制,如何保持机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想以今天的文章大概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1 机制的定义

从比较泛的概念来看,机制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功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运作方式、管理方法和规则体系。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和环节构成的,通过这些要素和环节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转,来保证整个系统高效、有序、可持续地运行,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或功能。

提取关键词:实现目标或功能,一整套体系,可大可小。

从管理上来看,机制通常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体制层面:是由一系列制度、规则、流程等构成的框架,用以规范和指导组织的运作。
  2. 运作层面:是在既定的体制框架下,通过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协调和反馈,推动组织高效运转的动态过程。
  3. 方法层面:是为实现特定管理目标,在体制和运作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方法、工具和技巧。
  4. 保障层面:是为维持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环境和监督等支持条件。

机制强调系统性、规范性和持续性

建立科学完善的机制,有利于在组织内形成清晰的责权利关系,规范有序的工作流程,可预期的行为模式,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同时,机制也强调动态优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评估改进,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2 机制的价值

机制的价值在机制的定义中做了说明,其价值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功能,其价值大小和机制本身强相关联。

以项目研发管理机制来看,其定义是指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为了提高研发效率、控制研发成本和确保项目质量,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方法。其价值在于提高研发效率、控制研发成本和确保项目质量,更细一点,价值在机制的落地文档中有明确说明。

3 如何构建机制

构建一个完整的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大来说需要全面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业务规模和特点、资源条件等因素,从小来说需要考虑具体的问题,目标,条件限制等等。

一个大的管理机制的构建大概会是如下的步骤,小的机制也可按此逻辑,但过程中的相关人员等都可缩小范围:

  1. 确定问题、目标或需求:在构建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明确问题和目标是首要步骤。这一步骤要求明确机制建设的主要目的和目标,如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员工激励、防范潜在风险等。这些目标应与组织的整体战略紧密相连,确保机制的设计能够支持组织的长远发展。接下来的需求分析阶段则涉及到对组织内外部需求的全面分析,这包括理解员工的期望、管理层的要求、合作伙伴的互动方式以及环境的变化。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保新机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 设计机制框架:在制定原则环节,需要依据组织的文化和战略目标来设定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确保机制既符合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又能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选择机制类型阶段则涉及选择合适的机制类型来应对特定的需求,例如激励机制用于提高员工动力,约束机制用于规范行为,协调机制用于优化部门间合作。草案设计则是将这些原则和类型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初步的机制设计草案,这一草案将详细描述机制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式。

  3. 征求反馈与优化:在内部沟通阶段,将草案在组织内部进行广泛讨论,这通常涉及不同层级的员工和管理者,以确保机制的设计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理解。通过收集反馈,机构可以利用会议、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员工、管理层甚至是客户的反馈意见。这些反馈将在修改优化阶段被用来调整和优化机制的设计,以确保其最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 制定实施计划:在这一阶段,组织需要制定详细步骤,包括机制实施的时间表、具体步骤和责任人。这有助于确保实施过程的有序进行。同时,准备资源环节要确保所有必要的资源都已到位,例如技术支持和培训材料等。此外,风险管理则要求预见并计划应对可能的挑战和风险,确保机制能够顺利实施。

  5. 执行与监控: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正式实施,按照既定计划开始执行机制,并进行必要的员工培训和指导。监控执行阶段要持续跟踪机制的实施效果,监控包括员工接受程度和机制的运行状态。在此基础上,数据收集对操作数据和反馈信息的收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数据将用于后续的评估和调整。

  6. 评估与持续改进效果评估是通过定期的机制效果评估来检查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根据评估结果对机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实现持续改进。组织应该建立一种机制,使得每一次评估都能成为未来改进的基础,确保机制始终能够适应组织发展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这种循环反馈的方式,组织可以持续优化管理机制,从而持续提升组织的整体表现和效率。

总的来说,就是明确目标和需求、设定原则和方案,征求意见,试点运行,完善优化,全面实施,评估改进。

以下以构建研发效能优化机制为例来看下如何落地。

4 构建研发效能优化机制

4.1 确定问题、目标或需求

在构建研发效能优化机制时,首先需要明确当前研发效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

  1. 研发交付质量不高,缺陷率居高不下
  2. 研发进度频繁延误,影响产品上市时间
  3. 研发资源利用率低,存在大量低效无谓的工作
  4. 缺乏客观的研发效能度量指标和手段
  5. 团队士气低落,人员流失率高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研发效能优化的目标,比如:

  1. 提高产品质量,将严重缺陷率降低30%
  2. 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平均交付时间缩短20%
  3. 提高人均产出,研发资源利用率提升15%
  4. 建立完善的研发效能度量体系,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5. 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热情,人员流失率降低10%

同时,需要充分理解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 高层管理者关注公司整体研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2. 业务部门关注产品能否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3. 研发人员关注个人成长和技术挑战
  4. 客户关注产品质量和使用体验
  5. 竞争对手关注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在全面了解问题,明确目标,洞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切实有效的优化机制。

4.2 设计机制框架

根据 4.1 中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设计研发效能优化机制的总体框架。机制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度量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研发效能评估指标,包括质量指标(如缺陷率,测试通过率),速度指标(如需求交付周期,缺陷修复时间),效率指标(如需求吞吐量,代码复用率),以及满意度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等。

  2. 组织结构:调整组织架构,成立专门的效能优化小组。明确各级研发主管在效能管理中的职责,将效能目标纳入绩效考核。建立高管领导下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3. 流程优化:对现有的研发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包括需求管理,设计评审,代码开发,测试验证,发布部署等各个环节。引入成熟的敏捷开发、精益开发等方法。

  4. 工具支撑:引进或自研效能管理工具,实现需求、任务、缺陷、代码等的全流程跟踪管理和数据分析。提供自动化测试、持续集成等工程化手段。

  5. 文化建设:倡导以结果和价值为导向的工程师文化,鼓励创新和持续改进。加强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帮助员工提升能力。营造开放透明、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研发效能优化机制的主要框架,后续需要进一步细化每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方案。

4.3 征求反馈与优化

在设计出研发效能优化机制的初步框架后,需要广泛征求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反馈,包括:

  1. 研发人员: 作为机制实施的主体,研发人员的意见至关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他们对指标体系的看法,对流程优化的建议,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 研发管理层: 与研发管理层沟通机制设计的思路和细节,获取他们基于管理实践的反馈和改进建议,确保机制在管理层得到足够重视和支持。

  3. 相关部门: 与产品、测试、运维等部门沟通,了解机制实施对其工作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机制的期望和建议。

  4. 外部专家: 寻求外部专家如管理咨询、敏捷教练等的专业意见,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实践经验。

在广泛收集反馈的基础上,对机制方案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改进,使其更加切合组织的实际情况。优化的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1. 调整指标体系,选择更加关键和可度量的指标
  2. 简化优化流程,去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灵活性
  3. 完善配套的激励和考核措施,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4. 加强机制实施的过程管理和风险防范

反馈和优化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可能需要经过多轮才能最终确定一个相对成熟和可执行的机制方案。

4.4 制定实施计划

在机制方案优化成型后,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

  1. 实施步骤: 将机制的实施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和阶段(如先试点再推广),明确每个步骤的目标、内容和时间节点。
  2. 责任分工: 明确各个步骤的责任人和参与人,划分具体的工作任务。
  3. 资源准备: 确定实施机制所需的人力、财力、工具等资源,提前进行准备和调配。
  4. 宣传培训: 制定机制实施的宣传方案,让所有相关人员知悉机制的内容和要求。针对关键岗位人员开展必要的培训。
  5. 应急预案: 梳理机制实施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处理流程。

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能够指导机制的落地执行,确保按既定的方向和步骤稳步推进,降低实施过程中的混乱和风险。

4.5 执行与监控

按照实施计划,正式启动研发效能优化机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各部门和团队根据流程规范开展具体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
  2. 严格执行指标度量,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3. 通过会议、邮件、看板等形式,持续跟踪和传递机制运行的关键信息。
  4. 收集研发人员和相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的反馈,及时协调和处理遇到的问题。
  5. 对机制执行过程进行抽查和巡检,对重点环节进行督导,确保执行到位。

4.6 评估与持续改进

  1. 建立评估机制: 制定机制实施成效的评估办法,明确评估指标、周期、方式和责任人。评估指标应该聚焦机制的预期目标,如研发交付及时率,缺陷率,需求响应时间等。
  2. 定期开展评估: 按计划定期开展评估,全面审视机制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可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和不足。
  3. 评估结果应用: 将评估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总结,作为后续优化和完善的重要输入。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到责任人。
  4. 持续优化改进: 研发效能优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方的反馈,根据实际效果和环境变化,对机制进行持续的改进和调整。可借鉴业界的最佳实践,定期进行对标学习。
  5. 形成优化闭环: 将优化措施落实到位,形成闭环管理。将成功的经验固化到机制中,并在组织内推广。长期坚持,追求卓越,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持续进化的研发效能优化长效机制。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评估优化及持续改进,研发效能优化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组织不断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需要组织上下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5 小结

构建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现实问题、资源条件等因素。总体而言,构建过程可分为六个主要步骤:确定问题和目标、设计机制框架、征求反馈与优化、制定实施计划、执行与监控、评估与持续改进。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以研发效能优化机制为例。

在其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度量体系、组织结构、流程优化、工具支撑、文化建设、外部合作等多个维度入手,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方案。方案的制定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断迭代优化,以确保其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全员参与,上下协同,在执行中不断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研发效能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只有建立常态化的评估优化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才能让研发效能不断提升,让追求高质高效的理念深植于研发文化之中。这需要组织上下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通过构建研发效能优化机制,组织能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创新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和以人为本。

凯文·凯利给我们的 42 个人生建议

五一回到老家,如果以能住一晚为标志,那大概也有十年没有回老家了。

把车停好,就听到熟悉的蛙鸣声,闻着带着些许水气的潮湿的空气。

恍然

仿佛回到了那个老爸老妈还很年轻,我还要骑着自行车,自己做早餐,早早起来上学的年纪。

一切仿佛还在昨天,但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

四十不惑,不是不疑惑,应该是有些事情不计较,有些东西,想想算了,想想放下了。

前段时间读了凯文·凯利 2023 年的新书《宝贵的人生建议 : 我希望早点知道的智慧》中有提到这本书的的 目标是传递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但是用我的话表达出来。

这是一本小书,在读完后,我对于其中认同的建议,我也用自己的话,中国传统表述或者之前一些读的书之类的提到的句子尝试理解和表达。大概做了个分类,不是说教,也就是表达一下。

学习和成长

1. 终身学习

毫不犹豫地自我投资——
花钱上课,学习新技能。
这些不起眼的投资,
能产生丰厚的回报。

保持好奇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 读史使人明智

大量阅读历史,
你就会明白
过去发生过多少怪事;
这样,对于未来的怪事,
你将见怪不怪。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圣经·旧约》中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3. 费曼学习法

学习的
最好方法是,
试着把你
会的东西
教给别人。

输出倒逼输入

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要害怕问
听上去愚蠢的问题。
因为在99%的情况下,
其他人都在想
同一个问题,
只是不好意思问出口。

5. 三省吾身

无论在什么年纪,
你都可以问自己:
“为什么我还在做这件事?”
对这个问题,
你需要进行很好的回答。

有点扎心,吾日三省吾身

我为什么还在写文章,为什么还在工作?

6. 开始写作吧

画画能画出你看到了什么。
写作能揭示出你的所思所想。

7. 多读书

要不同凡响,
就需要读书。

曾经一直在简历上写:好读书不求甚解

也是如此践行,量变最终会产生质变。

8. 直面困难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 衡量你成长的尺度是, 你愿意进行多少令人不舒服的谈话。

近些年越发觉得自己成熟了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家庭生活和教育

9. 门当户对

你不是与一个人结婚,
你是与一家人结婚。

婚姻应该在门第相当、家境相似的人家之间进行。这不仅是为了维护身份地位,更是为了确保两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能够兼容。

选择一个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10. 善待你的孩子

善待你的孩子,
因为以后是他们为你选择养老院。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善待那个最终决定拔不拔管子的孩子

11. 最好的教育

经常给孩子读书
是他们能受的最好的教育。

12. 回家吃饭

对你的家庭来说,
最好的良药是:
经常在一起吃饭,
不开电视。

今年的一个小目标是一周到少回家吃一次晚饭。但是过了这么久,好像很少。

成功

13. 终局思维

做事要以终为始。
碗碟架堆满后,
再想调整,
就无从下手了。

谋定而后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4. 要有备份

制做任何东西,
都要额外多做一些准备,
比如额外的
材料、零件、空间、装饰。
这些额外的东西是
应对错误的保障,
能减轻压力,
防范未来的风险。
这是最便宜的保险。

在程序员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冗余不做,日子甭过;备份不做,十恶不赦」

15. 坚持

努力,
无论锻炼、陪伴还是工作,
重要的不是数量,
而是坚持。
坚持每天做一点,
比什么都强,
这比你偶尔一为重要得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成功三要素: 坚持,不要脸,坚持不要脸

16. 长期主义

我们往往高估
一天能完成的事,
而低估十年能取得的成就。
拿出十年来,
你可以成就
不可思议的奇迹。
坚持长期主义,
积小胜为大胜,
即使犯了大错误,
也可以慢慢改正。

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

17. 复利

无论财富、 人际关系还是知识,
生活中那些最大的奖赏,
都来自
神奇的复利,
即微小的、稳定的收益不断放大。
要实现富足,
你所需的不过是,
持之以恒地让投入比减损大1%。

做时间的朋友

18. 好事多磨

坏事可能飞速发生,
但几乎所有好事都是慢慢展开的。

厚积薄发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 买卖时间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每个人的时间都在不断减少。
你能用钱获得的最高杠杆,
就是买别人的时间。
在可能的情况下,
要聘请员工,
外包工作。

《认知红利》中提到时间商人的四种经营模式,第三种:买卖时间:本质是个放大器,通过买入别人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效率、提高时间单价、扩大生产规模。

20. 要做多

有限的游戏,
关乎输赢。
无限的游戏,
则让游戏继续下去。
去玩那些无限的游戏,
因为无限的游戏
能带来无限的回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输赢、得失,都只是人生的过眼云烟。

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始终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21. 慢可能是快

多任务操作是一个迷思。
走路、跑步、骑自行车或开车时,
不要发信息。
稍停片刻没关系,
没有人会因为这一分钟忘记你。

记得小时候有篇课文是讲时间并行的,一直这样做事情,觉得效率高,这么多年过去了,发现有时候专注的慢也是一种快。保持专注 一次只做一件事,把事情做完

22. 耐得烦

培养对小事的耐心,
你才能对大事保持耐心。

作为一个洗碗十多年的非专业选手,在多年的洗碗过程中慢慢体会了这种耐心。

在《道德经》中,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 打破常规

成功最可靠的方法,
是你自己定义成功。
先射箭,
然后在射中的地方,
画一个靶心。

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有人说:成功者都是创造机会,而不是等机会

24.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当你陷入困境或力不能支时,
专注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上,
这能推进事情的进展。

冯唐说面对逆境时: 看脚下,不断行,莫存顺逆

25. 聚集

在博物馆里,
你需要花至少10分钟,
才能真正地欣赏一件艺术品。
哪怕看5件展品,
每件花10分钟,
也不要看100件展品,每件花30秒。

有舍有得,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工作和生活

26. 迈出舒适区

最好的工作
是一个你不够格的工作,
因为它会迫使你挖掘潜力。
事实上,
要只去应聘那些
你不够格的工作。

挑战自己,迈出舒适区

人往高处走

27. 断舍离

你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那些不能再给你
带来快乐的东西,
要移走、送人、扔掉,
给能给你
带来快乐的东西
腾出时间和空间。

28. 知易行难,只是没钱

能轻松用钱解决的问题
不是真正的问题,
因为解决办法显而易见。
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
没有显而易见的
解决办法的问题上。

然而现实是大多数人没钱

29. 我选择早到

准时代表着尊重。

没有“准时”这回事。
要么你迟到了,
要么你早到了。
这是你的选择。

30. 你有什么建议吗

如果你寻求别人的反馈,
你会得到批评。
但如果你寻求建议,
你会得到一个搭档。

31. 圣人不器

穿过一个可能禁止你通行的地方,
你要表现得轻松自如,
就像你本属于这里。

别问可不可以,问了就是不可以

32. 以德报怨,何如?

当你原谅别人时,
对方可能没有察觉,
但你会释怀。
宽恕不是为了别人,
宽恕是我们给自己的礼物。

《道德经》中说:”不伐善,不夸能,不矜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要内耗,放过自己

33. 喝喝酒

请客吃饭永远是有效的方法,
而且简单易行。
这对老朋友很有效,
也是结交新朋友的好方法。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带团队过程中,喝酒后的大家都是不一样的。

34. 听其言,不如观其行

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做什么。
不在于你说什么,
不在于你信什么,给谁投票,
而在于,
你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

躬身入局,贵在实践。

注意力是人最重要的资源

35. 我本善良

每当要在正确和
善良之间做出选择时,
你都要毫无例外地选择善良。
不要把善良和软弱混为一谈。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6. 分权

分东西时,
一个人分,
另一个先选。

分权的逻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7. 坦诚

始终在一开始就提出你想要什么。
这适用于人际关系、商业和生活。

38. 对自己好一点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
是躺在床上睡觉,
几乎另外三分之一,
是在椅子上坐着。
花钱买好床、好椅子,
是物有所值的投资。

还有好的枕头

39. 休息一下

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迫切需要什么,
你迫切需要的也许是睡觉。

小时候看聪明的一休,开头都会说,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

40. 人生得意须尽欢

不要把精美的瓷器和好酒,
非留到难得的场合才拿出来,
这一等可能就是永久;
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拿出来。

在耳熟能详的中国诗歌中就有两句非常有名的: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

人到中年,也越发觉得如此,应该让自己开心一些。

41. 事不过三

对每个人,
都要给第二次机会,
但不要给第三次。

这里其实只有二次,与中国传统的事不过三的说法差一次。

42. 遗憾

人生中只有很少的遗憾,
是遗憾自己做了什么。
几乎所有的遗憾都是遗憾自己没有做什么。

最后以左宗棠的对联结束本篇文章: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