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 AIGC 迅猛发展的时代,技术与应用场景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成式 AI 已经从单一的内容生产工具,快速演化为全产业链赋能的核心引擎。如,OpenAI 的 GPT 系列模型在文本生成领域奠定了标杆,而 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Flux、DALLE 等在图像生成领域掀起了创作革命。音乐、视频等领域也在蓬勃发展。在中国,各大科技公司争相布局,AIGC 正广泛渗透至社交媒体、电商、影视文娱、教育和企业服务等领域。
无论是文本生成、图像生成,还是视频、音频内容的自动化生成,AIGC 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创新型产品的诞生。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和复杂度的提高,AIGC 产品的工程架构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扩展性挑战。如果架构设计不当,AIGC 系统可能在性能、稳定性和可维护性方面遇到瓶颈,难以支撑业务的长期发展。
本文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从架构设计原则、数据处理、模型管理、计算资源分配、服务治理及弹性扩展等多个方面,简单探讨如何设计和实现具有良好扩展性的 AIGC 产品工程架构;另一个是从一个 AIGC 创业公司的角度来看,如何基于开源模型做好 AIGC 产品工程架构的扩展性。
1. 扩展性为何是 AIGC 产品的核心需求?
AIGC 产品的架构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系统,其扩展性的需求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模型规模与复杂性:AIGC 的核心是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如 GPT、Stable Diffusion 等)。这些模型通常包含数十亿甚至数千亿参数,对计算资源和存储的要求极高。 -
用户需求的多样性:用户可能会要求生成不同风格的内容,甚至需要定制化的模型,这对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
实时性和吞吐量:在实际业务场景中,AIGC 产品需要在高并发情况下保持生成内容的低延迟,同时保证生成结果的质量。因为 AIGC 产品的生成速度很慢,无法做到秒级的生成,从而导致单机服务的吞吐量很低,一定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排队状态,如果一个用户大量生成可能会形成事实意义上的攻击行为。 -
跨领域扩展:AIGC 产品可能需要支持多种模态(文本、图像、音频等)和多种语言,这要求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支持多模态任务。 -
成本控制与效率优化: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系统需要能够动态调整计算资源,以实现性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而 AIGC 的成本大头在于 GPU 机器的成本,如何在用户体验和成本之间保持平衡是需要考虑的点。
2. AIGC 产品工程架构扩展性的核心设计原则
在设计 AIGC 产品的工程架构时,需要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
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如模型训练、推理服务、数据存储、任务调度等),以便于单一模块的优化和扩展。例如,将模型推理与任务高度分离,使两者可以独立扩展。
-
分布式架构:采用分布式架构以支持横向扩展。随着用户量或计算需求的增长,可以通过增加节点的方式扩展系统能力,而不是依赖单点硬件的性能提升。分布式部署不仅仅是在应用服务层面,在模型推理层面也一样。
-
无状态化服务:AIGC 推理服务天生自带无状态逻辑,我们在实际架构过程中不要将状态引入到推理服务中,如任务状态等,以让服务实例可以动态扩缩容,便于应对高并发请求。
-
异步与事件驱动:通过消息队列或事件驱动架构(如 Kafka、RabbitMQ),解耦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减少同步调用的阻塞问题,提高系统的弹性和吞吐能力。
-
弹性调度:利用容器编排工具(如 Kubernetes)实现计算资源的弹性调度,根据负载动态调整资源分配。或者使用云的弹性能力,如 Serverless 或者定制的 GPU 弹性调度服务。这些都要求上面的无状态及分布式架构先落地。
-
可观测性:构建完善的监控和日志系统,确保能够实时监测系统性能,定位和解决瓶颈问题,或者定位用户的问题。因为 AIGC 现在本身会存在较大的抽卡情况,有时很难复现一些 badcase,更加需要有完善的日志来辅助定位。
3. AIGC 产品架构扩展性的关键技术实现
3.1 数据处理的扩展性
AIGC 产品的数据处理链路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和分发。要确保数据处理的扩展性,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
数据存储设计:使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如 HDFS、Ceph)以应对海量数据存储需求,确保数据存取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
数据管道工具:采用 Apache Airflow、Flink 等工具构建可扩展的数据处理管道,支持流式和批量处理。 -
缓存机制:对于频繁访问的数据(如热词、模型中间结果),可以引入 Redis 或 Memcached 等缓存系统,加快数据访问速度。
3.2 模型管理的扩展性
模型是 AIGC 产品的核心,模型管理的扩展性直接影响系统性能。
-
模型版本管理:通过模型仓库对模型进行版本化管理,支持模型的快速切换与回滚。 -
模型加载优化:采用分布式推理框架(如 TensorRT、DeepSpeed),实现模型的分片加载和分布式推理,避免单节点内存瓶颈。 -
多模型支持:通过模型路由机制,根据请求动态选择最适合的模型执行推理任务。多模型支持需要有更多一到两层的业务抽象,以达到多模型支持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3.3 推理服务的扩展性
推理服务是 AIGC 产品的性能瓶颈所在,优化其扩展性是关键。
-
GPU/TPU 弹性调度:结合 Kubernetes,实现 GPU/TPU 资源的动态分配,提高推理任务的资源利用率。或者使用云的弹性能力,如 Serverless 或者定制的 GPU 弹性调度服务。这些都要求上面的无状态及分布式架构先落地。 -
批量推理:通过批处理(batching)技术,合并多个用户请求,减少推理调用的频率,提升吞吐量。批量处理需要在用户量达到一定级别后才能使用。 -
压缩与加速:使用模型剪枝、蒸馏和量化等技术,减少模型的计算开销,提升推理速度。对于推理模型的优化需要有实力的公司才能进行。
3.4 计算资源的扩展性
AIGC 产品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波动较大,合理的资源调度是扩展性的基础。
-
动态扩展计算资源:结合云服务(如 AWS、Azure、GCP)或混合多云架构,根据业务负载动态调整计算资源。 -
多级资源池:划分不同优先级的资源池,例如将高优先级任务分配到独占资源池,低优先级任务分配到共享资源池,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如我们常见的开会员能加速。 -
边缘计算:对于部分低延迟需求的任务,可以通过边缘节点分担中心计算的压力。如将一些计算和推理任务放到端来进行,以音频为例,在端上做 TTS 是一种方案,或者一些视频的逻辑,AIGC 的生成并不是最终的视频,可能是视频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而最终视频的生成在端上进行。
3.5 服务治理与弹性扩展
在微服务架构下,服务治理和弹性扩展对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结合服务网格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及流量分配,避免单点故障。 -
弹性扩缩容:设置自动扩缩容策略,例如根据 CPU/GPU 利用率或请求队列长度动态调整服务实例数量。 -
限流与降级:在高负载情况下,通过限流和降级机制保护核心服务,避免系统崩溃。
4. AIGC 生图项目的扩展性
以上是一些大的概念,或者一些原则方向性的逻辑,落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以一个实际的 AIGC 生图项目为例,假设其底层为常见的 SD 或者 Flux 都有,那如何做产品工程架构,以能保障其扩展性。
这类项目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灵活且可持续扩展的产品工程架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技术迭代。
4.1 核心问题
生图项目的扩展性需要解决以下核心问题:
-
吞吐量低:当前生成模型对计算资源依赖较高,单次生成往往需要显著的 GPU 高性能算力支持,导致无法高效处理大量用户请求。随着用户量级的增长,模型吞吐量成为主要瓶颈。 -
成本高:模型推理和训练成本居高不下。无论是运行在云端的 GPU 集群,还是部署在本地的高性能硬件,都会带来显著的成本压力,尤其在大规模业务落地时,成本问题显得尤为严峻。 -
需求多样性:用户需求逐渐从简单的图像生成转向多样化场景,例如特定风格的图片生成、分辨率调整、多模态输入(如文本+草图生成图像)等。这要求系统具备灵活的适配能力,同时支持快速开发和迭代。
4.2 解决方案:排队系统
在 AIGC 生图项目中,吞吐量低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用户请求大量堆积,导致排队时间过长,进而影响用户体验。排队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优化任务处理流程,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尽量提高效率,同时保证任务的公平性和优先级处理。以下是排队系统设计的核心思路:
1. 请求分类与优先级划分
为了更好地管理排队任务,需要对请求进行分类和优先级划分:
-
实时任务 vs 异步任务:
根据业务需求,将任务分为实时任务(需立即返回结果)和异步任务(允许较长的处理时间)。简单一些,一些前置的需求,需要快速处理的,如抠图这种是实时任务,走同步等待返回的逻辑,而 SD 生成是异步任务,走任务排队系统。 -
用户优先级:
不同用户可以设置不同的优先级,例如:-
普通用户:默认优先级,排队处理。 -
高级用户(如付费用户):分配更高优先级,减少等待时间。
-
-
任务复杂度:
根据任务的资源消耗(如分辨率高低、生成图片数量等),对任务进行复杂度打分,优先处理低资源消耗的任务,从而提升整体吞吐量。
2. 任务队列设计
任务队列是排队系统的核心,通常可以考虑以下设计思路:
-
多队列模型:
-
按优先级划分多个队列(如高优先级队列、普通队列、低优先级队列)。 -
不同队列分配不同的资源比例。例如,高优先级队列占用 70% 的算力资源,普通队列占 20%,低优先级队列占 10%。
-
-
队列动态调整:
根据系统负载和当前任务积压情况,动态调整各队列的资源分配。例如,在高优先级队列空闲时,可以临时分配部分资源处理普通队列任务。 -
限流机制:
在入口处对用户请求进行限流,限制单用户的请求频率,避免某些用户的高频请求导致系统过载。
3. 调度策略
任务调度是排队系统的关键,合理的调度策略可以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并减少等待时间:
-
优先级调度:
-
按任务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分配资源。 -
对于相同优先级的任务,采用先进先出(FIFO)原则。
-
-
时间片轮转:
为不同优先级的队列分配时间片,避免低优先级任务长期得不到处理。 -
批量处理:
对于类似需求的任务(如分辨率相同的图片生成),可以将其合并为一个批量任务,利用模型的并行能力(如 GPU 的批次处理)提升吞吐效率。
4. 任务状态管理
为了保证任务从排队到完成的全流程可控,需要设计任务状态管理系统:
-
常见任务状态:
-
等待中(Queued):任务已进入队列,等待分配资源。 -
处理中(Processing):任务已分配资源,正在执行。 -
已完成(Completed):任务处理完成,结果已返回。 -
失败/重试(Failed/Retrying):任务因故失败,可根据策略进行重试。
-
-
状态监控与通知:
通过后台系统实时监控任务状态,并向用户提供任务进度反馈(如显示“等待中,预计还需 30 秒”)。
5. 异步排队与回调机制
对于非实时任务,采用异步排队机制可以缓解吞吐量压力,同时提高用户体验:
-
异步排队:
用户提交任务后立即返回「任务已提交」的响应,任务进入队列等待处理。 -
任务回调:
任务完成后,通过回调接口或通知系统(如 Webhook、短信、邮件)向用户发送结果,避免用户长时间等待。
6. 分布式队列与扩展性
为支持大量并发请求和高吞吐量,可采用分布式队列技术:
-
消息队列工具:
使用 RabbitMQ、Kafka 或 Redis 等分布式消息队列框架,确保任务队列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
水平扩展:
随着任务量增加,可以通过增加队列节点或任务处理节点的方式,实现系统的水平扩展。 -
队列持久化:
为防止任务队列因系统故障丢失,可对任务队列进行持久化存储(如写入数据库或磁盘)。
7. 示例架构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排队系统架构示意:
+--------------------+
| 用户请求入口 |
| (Web/App/API) |
+--------------------+
|
v
+--------------------+
| 限流与分类模块 |
+--------------------+
|
v
+--------------------+ +----------------+
| 高优先级队列 | -->| 高优先级处理器 |
+--------------------+ +----------------+
|
v
+--------------------+ +----------------+
| 普通任务队列 | -->| 普通任务处理器 |
+--------------------+ +----------------+
|
v
+--------------------+ +----------------+
| 低优先级队列 | -->| 低优先级处理器 |
+--------------------+ +----------------+
4.3 分层架构
AIGC 系统的分层架构将复杂的生成任务逐层拆解,从底层技术实现到最终用户体验,形成一个职责清晰的完整闭环。这种架构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还能为不同角色的参与者(算法工程师、设计师、产品运营和用户)提供明确的接口和关注点。以下是四层架构的详细描述:
1. 模型层(面向算法工程师)
模型层是整个 AIGC 系统的核心技术基础,直接负责生成内容的能力,其职责主要包括:
-
统一模型 API:
提供对各种生成模型(如 Stable Diffusion、LoRA、DreamBooth)的统一接口,方便系统调用,避免直接暴露模型内部复杂性。通过统一 API,可以实现对不同模型的无缝替换和升级。 -
参数管理与默认值设定:
提供模型参数的灵活配置(如生成质量、分辨率、样式等),同时设定合理的默认值,降低上层使用者的学习和操作成本。 -
适配多样化需求:
模型层需要处理各种输入需求(如文本描述、图像提示、草图等),并生成多样化的输出(如高分辨率图像、特定风格的图片等),从而满足不同场景的要求。 -
优化与扩展:
支持模型的持续优化(如蒸馏、量化)和扩展(如引入新模型或定制化模型训练),以应对性能和功能需求的变化。
核心任务:
提供高效、灵活的「生成能力」,同时为上层的管线和产品层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
2. 管线层/模板层(面向设计师)
管线层/模板层是模型层与产品/场景层的桥梁,其核心职责是将底层模型的能力组织成可复用、可扩展的生成逻辑。它的关键特点包括:
-
模型组合与调度:
支持多模型的组合调用,例如通过 Stable Diffusion 生成一张初始图像,再通过 LoRA 微调生成特定风格的版本。管线层负责定义这些流程并确保执行的顺序与逻辑一致。 -
输入输出的格式化:
对输入(如文本、图像、参数)进行预处理,并将模型层的输出标准化为产品层可以直接使用的形式。这样可以减少各层之间的耦合,提高系统稳定性。 -
Prompt 模板与参数优化:
针对特定的生成需求(如二次元风格、古风艺术),设计 Prompt 模板和参数默认值,确保生成结果的质量和一致性。通过管线层的优化,可以让不同风格或场景的生成逻辑更加清晰、易用。 -
多场景适配:
通过灵活的管线配置,将复杂的生成逻辑抽象化,适配不同的业务场景。例如,将生成逻辑切分为“基础内容生成”和“后期优化”两个阶段,方便业务团队快速调整。
核心任务:
将模型的底层能力抽象为可复用的生成流程,并为产品/场景层提供灵活的接口。
3. 产品/场景层(面向运营)
产品/场景层是 AIGC 系统面向具体业务场景的实现层,负责把技术逻辑包装成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的功能。其主要职责包括:
-
场景化产品设计:
基于管线层定义的生成逻辑,创建针对特定场景的产品功能。例如,「生成二次元角色」场景可以提供角色描述、表情选择等参数化的输入选项,而「自然风景生成」场景则可以让用户选择天气、时间、色调等。 -
Prompt 模板与参数预设:
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如普通用户、专业设计师),提供预设的 Prompt 模板和参数设置,使用户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结果,同时降低学习成本。 -
用户反馈与产品优化:
收集用户生成内容的反馈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对产品的 Prompt 模板、生成逻辑和参数配置进行持续优化,以提升用户体验和生成效果。 -
易用性与封装:
将复杂的后台生成逻辑封装为简单直观的用户操作界面(UI)。例如,提供滑块或选项卡让用户调整风格,而不需要直接修改复杂的参数。
核心任务:
将技术能力转化为“场景化生成”功能,使用户能以简单的方式完成复杂的内容创作。
4. 范例层(面向用户)
范例层是 AIGC 系统与终端用户的交互窗口,通过直观的案例和模板引导用户快速理解和使用产品,其主要职责包括:
-
范例展示:
提供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生成案例,展示系统的最佳生成效果。例如,展示不同风格的图片生成案例(卡通、写实、艺术风格等),帮助用户了解系统的能力。 -
快速上手模板:
针对典型场景或用户需求,提供一键生成模板。例如,“生成梦幻城堡”模板可以预设场景描述和风格参数,用户只需简单调整即可生成理想结果。 -
用户定制化支持:
允许用户基于范例进行自定义调整,例如修改 Prompt 描述、调整生成细节,帮助用户快速实现个性化需求。 -
引导与教育:
通过范例和案例,直观地引导用户理解 Prompt 的写法、参数的作用等,降低使用门槛。
核心任务:
通过直观的示例和模板设计,帮助用户快速上手生成内容,并展示产品的最佳能力。
5. 分层架构的价值
这种分层架构设计清晰地将系统职责划分为四个层次,每一层的关注点和目标都非常明确:
-
模型层:提供底层的生成能力,重点解决算法实现与性能优化问题。 -
管线层:负责将底层能力组织成高效的生成逻辑,适配多场景需求。 -
产品/场景层:将技术逻辑转化为场景化功能,满足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 -
范例层:通过直观的案例和模板,降低用户的学习门槛,提升产品易用性。
这种架构从技术到用户体验形成闭环,不仅提升了系统的扩展性与灵活性,还明确了不同角色(算法工程师、设计师、运营、用户)在系统中的职责分工,为 AIGC 系统的持续迭代与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5. 小结
在 AIGC 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扩展性问题不仅是一项工程挑战,更是对技术哲学和商业逻辑的深刻考验。作为生成式 AI 的核心能力,扩展性直接影响系统能否适应未来需求的变化,也决定了企业在技术迭代与资源约束下的生存能力。它的本质并非仅仅追求更强的性能,而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对复杂需求的灵活响应。这种能力不仅关乎技术架构的设计,更体现了对系统可持续性和创新潜力的深刻理解。
扩展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技术标准,而是动态平衡的艺术。它要求在性能、成本、用户体验之间找到最佳交点,同时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弹性。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业务场景的复杂化,AIGC 产品的扩展性不仅需要解决当前的瓶颈,更要为未来的可能性预留空间。技术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领先,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持续演进的系统。
在更深层次上,扩展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企业战略的体现。它决定了技术的边界、产品的规模以及用户体验的高度。当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时,扩展性已经不再只是代码和架构层面的设计,而是对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实现长期主义的深度思考。真正优秀的扩展性设计,不仅解决当下的问题,更为技术创新与业务增长打开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