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北京折叠:生存、焦虑与抉择

引子:从《北京折叠》说起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的一篇著名科幻小说,最早于 2012 年 12 月发表在清华大学的学生论坛水木社区的科幻版。2016 年获得第 74 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2018 年获得第 49 届星云赏海外部门短篇小说奖项。雨果奖介绍这篇小说「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

《北京折叠》讲述了北京这个城市被分割成了三个空间,每个空间的人们在各自的时空中生活,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集。第一空间的人高高在上,掌控着资源与权力;第二空间的中产阶级维持着相对体面的生活;第三空间的人则在贫困、压抑中挣扎求生。三层空间的生活轨迹几乎不会重叠,仿佛他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

作为一名程序员,这个故事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这个行业中的「折叠北京」,在不同的公司、岗位和城市,程序员们同样被划分成了不同的「空间」。每个人的职业轨迹、生活方式和所面临的问题大相径庭,甚至无法体验到他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曾在大厂呆过,在小公司也做过,自己也曾创业。在这些不同的「空间」里,我看到了程序员群体的多样性,感受到了他们各自的焦虑与困境。今天,我想借用《北京折叠》的框架,来聊聊程序员世界中的三种「空间」,它们之间的壁垒、差异,以及偶尔交错的瞬间。

1. 第一空间:大厂程序员的「黄金时代」

在程序员的世界里,第一空间无疑是那些在头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精英们。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等巨头公司,几乎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象征。对于很多年轻程序员来说,进入大厂意味着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高薪酬、丰厚的福利、甚至是行业内的一些光环,仿佛一切都昭示着成功与荣耀。

1.1 高压环境中的「内卷」

在大厂工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无处不在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来源于外部市场的技术更新、产品迭代,更深刻地体现在公司内部,尤其是在同事之间。这种现象在互联网行业尤为明显,因此,很多人用「内卷」一词来概括大厂程序员们的工作环境。

1.1.1 绩效排名和末位淘汰制

大厂程序员普遍面临着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像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公司,通常实行「361」类的强制考核,即在每次考核中,前20%的员工拿到最好的绩效,而后 20% 左右则面临淘汰的风险。每半年(或者一个季度)一次的绩效考核期,几乎是程序员们最为紧张的时刻,生怕自己成为「差劲」或「末位淘汰」的一员。

这种考核机制确实激励了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为了在绩效评估中脱颖而出,程序员们不得不超负荷工作,甚至牺牲健康和个人生活。许多大厂的加班文化已成常态,尤其是在实行“996”工作制度的公司,程序员们的工作时长远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标准。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绩效考核的竞争性,团队内部的合作有时变得愈发功利化。项目的成功不仅关乎团队整体的荣誉,还直接决定了每个人的绩效评定。于是,暗中较劲、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团队协作因此变得更加复杂且微妙。

1.1.2 怎样才算「成功」?

在大厂的程序员群体中,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成功的标志不是你是否能够完成日常的任务,而是你能否写出新技术、推动新项目,甚至在团队中成为某个领域的权威。每个人都在追求「技术大咖」的头衔,渴望在某个技术社区或者公司内部的技术分享会上崭露头角。技术的不断迭代让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但这种持续的自我提升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有时我会和一些在大厂的朋友聊起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的焦虑和我在小厂时的焦虑并没有本质区别。尽管他们拿着比普通程序员高得多的工资,但他们的时间成本、精神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感也不比别人少。他们的生活轨迹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其实也是在一种高强度的环境中挣扎生存。

为了在考核中脱颖而出,程序员们会拼命寻找可以量化的业绩,比如开发新功能、优化系统性能、贡献开源项目等。然而,这种短期导向的行为,往往导致大量的重复劳动。不同的团队、甚至同一团队的成员,可能都在做相似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被视为「独创贡献」。

这种过度竞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技术的冗余。比如,不同团队可能会开发多个功能类似的工具或系统,但由于每个团队都希望展示自己的「独立成果」,这些项目往往没有被整合,造成了效率低下。这种「重复造轮子」的现象在大厂程序员中屡见不鲜,不同的部门,甚至不同的中心各有一套技术栈或管理系统的很常见。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资源,也让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受到抑制。

1.2 裁员潮下的生存危机

1.2.1 大厂裁员的频发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和增速放缓,国内外的大厂频繁爆出裁员的新闻。无论是由于公司战略调整,还是市场环境的变化,裁员已经成为了大厂的一种常见操作。即使是表现优异的部门,也可能因为公司调整方向而面临裁撤的命运。

大厂裁员并不仅仅针对绩效较差的员工。很多时候,裁员是为了优化成本结构,或者是公司业务重心发生了转移。某些曾经处于风口的业务部门,一旦被认为前景不妙,整个团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解散。例如,一些大厂在短视频、智能硬件等领域的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后期发展遇阻,一旦业务不达预期,相关团队就可能面临大规模裁员。

以字节为例,2023 年底字节跳动官宣大规模裁撤游戏项目和人员,未上线项目几乎全部关停,已上线且表现良好的游戏也要寻求剥离; 2024 年初飞书裁员超过 20%,

这种裁员的不可预测性,给大厂程序员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便你今天的绩效再优秀,也无法保证明天公司不会因为战略调整而决定裁掉你所在的部门。这种生存危机,成为了大厂程序员的长期困扰。

还在某大厂的兄弟说:以前,末位淘汰了还可以增补 HC,但是现在淘汰了就是淘汰了,不会有新的人补充进来,且强制 10% 的比例。这也是一种裁员的逻辑。

1.2.2 「大龄程序员」的困境

裁员的另一大受害者群体是所谓的「大龄程序员」,即那些年龄超过 35 岁、甚至 40 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在很多大厂的文化中,年轻意味着活力和更强的工作负荷承受能力,因此,年龄较大的程序员往往被认为「性价比不高」。

当公司需要削减成本时,首先会考虑那些薪资较高的员工。而大龄程序员由于工龄长、薪资高,往往成为了裁员的首选对象。即便这些程序员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但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他们的优势往往被削弱。

同时,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大龄程序员若无法持续跟上行业的技术潮流,便可能在职业生涯中陷入困境。很多人会在 35 岁之后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不得不思考转型的可能性。

1.3 程序员的「供需失衡」

与十几年前程序员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同,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已经趋于饱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领域,市场对程序员的需求增速放缓,导致了供需之间的失衡。

在 2024 年 8 月招生季,太原理工 2024 软件工程招 60 个班,近 2000 人,冲上热搜。想象一下,在四年之后的这些学生的就业难度会像「通货膨胀」一样飞速上涨。

这种供需失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初级程序员这一级,竞争会更加激烈,很多应届毕业生发现自己面临大量竞争对手,哪怕是基础岗位,也往往需要具备极高的技术能力。

企业在招聘时可以更加挑剔,倾向于选择那些工资要求低、技术基础扎实的年轻程序员,而那些经验丰富但薪资要求较高的资深程序员,反而变得不那么受欢迎。

程序员岗位已经从一个「卖方市场」彻底转变为「买方市场」

在「卖方市场」时期,企业为了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往往会提供丰厚的薪资福利和极具吸引力的职业发展机会。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程序员涌入市场,岗位供给的增速却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企业开始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在买方市场中,企业可以更加挑剔地选择应聘者,不仅要求候选人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还希望他们能够适应更高的工作强度和更低的薪资要求。这种局面尤其对初级程序员和应届毕业生不利。哪怕是一些基础岗位,也往往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和项目经验,导致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发现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与此同时,资深程序员的处境也不容乐观。那些拥有多年经验的程序员,虽然在技术上更为成熟,但由于薪资要求较高,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愿意选择年轻、成本较低的程序员。这种现象让很多资深程序员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他们的技术能力虽然依然强大,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中,市场对他们的需求开始减少,尤其是在裁员潮和优化成本的背景下,资深程序员的议价能力逐渐被削弱。在就业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岗位多个人竞争的情况。

1.4 大厂程序员的「中年危机」

1.4.1 技术更新的焦虑

程序员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技术更新的快速迭代。每隔几年,行业的技术栈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早的C、C++到如今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每一波技术浪潮都要求程序员持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的工具和框架。

对于年轻程序员来说,学习新技术可能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性。但对于年纪较大的程序员来说,技术更新的压力往往带来了巨大的焦虑感。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新技术的难度和精力投入都在增加,而大厂的工作环境又要求程序员始终保持对新兴技术的敏感度。这种持续的技术更新压力,让很多大龄程序员感到力不从心。

1.4.2 顶层的天花板

对于很多大厂程序员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压力,而是那种隐隐约约的「天花板」感。你很难在大厂中看到五十岁、甚至四十岁以上的程序员,他们的去向仿佛成了一个谜题。

大家心照不宣地知道,到了某个年龄段,技术可能已经不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岗位有限,竞争者众多,如何突破这层「天花板」成了很多大厂程序员内心深处的焦虑。

面对年龄、技术更新和职业发展的瓶颈,很多大厂程序员在 30 岁之后开始考虑职业转型。然而,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数程序员的职业技能都围绕技术展开,一旦离开了技术岗位,很多人发现自己在其他领域缺乏竞争力。

常见的转型路径包括转向管理岗位、创业或进入教育培训行业。然而,管理岗位有限,创业风险极大,而教育培训行业本身也在经历着调整。这使得很多程序员在转型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无助。职业发展的瓶颈使得大龄程序员的未来看起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1.5 黄金时代的背后是无尽的焦虑

大厂程序员的生活看似光鲜,但背后却充满了无尽的压力与焦虑。高薪的代价是长期的加班和激烈的内卷;丰厚的待遇伴随着频繁的裁员和职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大龄程序员,他们不仅面临着技术更新的焦虑,还要应对职业转型的困惑。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大厂程序员的「黄金时代」或许并不像外界看到的那样光鲜。当「中年危机」到来,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应对技术的快速变化,成为了每一个程序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 will 老板所说:始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大厂活下去!,更进一步:其实更焦虑的是如何靠自己活下去

2. 第二空间:小厂程序员的迷茫与抉择

2.1 资源、团队与技术的困境

在小公司工作的程序员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是资源的匮乏。与大厂程序员相比,小厂程序员的开发环境和资源往往十分有限。预算紧张使得小公司无法购买先进的开发工具,也没有大厂那样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支持团队。很多时候,程序员需要用「土办法」去解决问题,甚至自己搭建和维护服务器、数据库等基础设施。

虽然现在云服务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但是能用好云服务的公司不多,甚至在常见的 CI/CD 流程都没有实施。

团队情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小公司里,团队人员往往较少,职责分工不如大公司细致,很多程序员需要身兼数职,既要写代码,还要负责运维、测试,甚至参与产品设计和业务讨论。这种「多面手」的工作方式虽然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快速锻炼,但也意味着专注度较低,无法在某一个领域深入钻研,导致技术积累不够扎实。

技术的硬门槛是另一大挑战。小公司通常专注于短期业务目标,项目进度往往比技术本身更加重要。这导致程序员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放弃对代码质量、性能优化等技术细节的追求,而更多地采用快速上线的策略。这种方式虽然能让产品迅速推向市场,但也限制了程序员的技术视野和思维,长期下去,很容易陷入技术瓶颈

2.2 平台、资源与局限

2.2.1 资源的限制

与大厂相比,小厂程序员的工作环境显得更加局促和紧张。他们没有大公司那样强大的技术团队或前沿的技术工具支持,很多时候只能依赖现有资源,甚至是开源工具来解决问题。

公司往往没有足够的预算去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上,而不是技术实现的完美度。因此,小厂程序员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打补丁」的过程,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提升系统的架构或性能。

由于缺少大厂的技术资源和系统流程,小厂程序员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只能依赖个人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储备。这种资源的匮乏,让他们在遇到需要深入技术实现或复杂系统优化的问题时力不从心,也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2.2.2 多面手的隐患

小公司经常要求程序员成为「全栈开发者」,不仅要负责前端、后端的开发,还要参与运维、测试,甚至是产品设计。这种「多面手」的角色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升程序员的综合能力,但长期来看,专精度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程序员往往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却缺乏一个深耕的方向,导致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与大厂程序员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比如分布式架构、性能优化、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小公司项目的局限性使得程序员鲜有机会接触这些高端技术,即便遇到相关问题,也往往是通过快速修补的方式解决,而不是深入理解和优化。多面手的广度虽然让小厂程序员具备了应对不同问题的能力,但缺乏深度的劣势在面对更高的技术挑战时显露无遗。

2.2.3 重复与瓶颈

小公司项目的重复性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许多小公司专注于某些特定的业务场景,程序员在开发过程中,往往是在重复类似的增删改查操作。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程序员容易陷入一种技术思维的局限,觉得自己的工作仅仅是完成客户需求,而忽视了技术本身的提升。这种局限让他们在面对更复杂的项目或系统时,缺乏应对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种环境下,程序员可能会感到希望突破但找不到方向。他们渴望接触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技术,但小公司的项目和资源限制了他们的视野,无法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很多程序员在小公司工作多年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技术积累始终停留在某个水平,无法突破。

2.3 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2.3.1 稳定性的假象

小厂程序员的处境,常常在稳定与成长之间徘徊。对于很多在小公司干了多年的人来说,工作内容虽然相对稳定,压力小,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还能当上小领导,但这种「舒适区」并不一定带来长久的安全感。

尽管有些程序员在小公司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业务经验,甚至在团队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职业道路是一片坦途。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差,经济波动或行业萎缩时,很多小公司会迅速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对于很多 30 岁上下的程序员来说,一旦失去这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技术上并没有明显优势,面临再就业的难题。

这种不稳定性让很多小厂程序员产生了焦虑感。他们担心公司倒闭后,自己所积累的业务经验和技术能力无法顺利转化到其他公司。尤其是在面对大厂的面试要求时,很多小厂程序员会发现自己的项目经验和技术广度远远不足以应付大厂的高标准。进退两难的局面让他们陷入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职业发展该何去何从。

2.3.2 突破的渴望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如此,很多小厂程序员依然保持着突破现状的愿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做大做强,从而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成长的机会。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小公司能做到一定规模的并不多,很多公司最终还是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资金不足等原因被淘汰。

因此,跳槽到中型公司或大厂历练,成为了不少小厂程序员的另一种理想选择。他们希望通过进入更大平台,接触到更多的技术挑战和行业资源,打破在小公司中「打转」的局面。但这种跳槽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长期习惯了小公司开发模式的程序员来说,想要进入大厂不仅需要提升技术硬实力,还需要适应大厂的工作节奏和文化。

2.4 跳槽到大厂:进阶还是冒险?

对于那些在小公司工作了多年,并且已经进入到领导层的程序员来说,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现在跳槽到大厂,值得吗?

2.4.1 跳槽的机遇

跳槽到大厂意味着能够接触到更复杂的技术栈和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在大厂中,程序员不仅可以学习到前沿的技术(如微服务架构、Kubernetes、分布式系统等),还能够获得更为完善的职业晋升通道。大厂的技术氛围和资源整合能力,也意味着程序员能够更快地成长,跳出小公司单一业务的限制。

此外,大厂的品牌效应也不容忽视。即使是普通开发,拥有大厂背景的程序员在未来的求职市场上,无论是跳槽还是创业,都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2.4.2 跳槽的风险

然而,跳槽到大厂并非没有风险。大厂的竞争激烈,程序员需要面对年轻一代的强大竞争压力。大厂的工作节奏快、加班文化重,许多 30 岁左右的程序员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体力和精力上难以与年轻人抗衡。

进入大厂后,之前在小公司积累的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未必能够直接转化为优势。大厂的岗位分工更加明确,很多程序员在跳槽后可能需要从普通开发做起,甚至重新适应新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跳槽到大厂对于 30 岁上下的程序员来说,是一个双刃剑。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快速提升技术能力,则职业生涯将迎来新的突破;但如果无法适应大厂的节奏,则可能面临事业的再次迷茫。

2.5 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是立足之本

小厂程序员的迷茫和焦虑,归根结底源于技术成长的瓶颈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面对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程序员们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不仅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还应当具备长远的职业规划。

无论是在小公司继续发展,还是跳槽到大厂,程序员都应当意识到,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是立足于这个行业的根本。唯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程序员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3. 第三空间:外包与自由职业者的「生存游戏」

3.1 外包的世界

在大厂和小厂之外,还有一群程序员,他们生活在外包公司中。外包程序员的生活与大厂和小厂截然不同,他们的工作内容往往由客户决定,技术栈也不是自己可以随意选择的。一些外包程序员可能会长期为某个大厂或者知名企业提供服务,但他们并不属于这些公司,他们的身份始终是「外包」。

外包程序员的收入通常与大厂程序员有较大差距,工作内容也更加琐碎。与大厂和小厂的开发者相比,外包程序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更为模糊。很多人觉得外包是一个「临时的选择」,但一旦进入外包行业,往往很难轻易跳出来

3.2 自由职业者的自由与孤独

与外包程序员类似,自由职业者也是程序员群体中的一个独特存在。他们没有固定的公司和老板,依靠接项目为生。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看似自由,但实际上他们承担了巨大的生活压力:项目的来源、项目的质量、客户的付款周期,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收入。

我有一位朋友曾辞职做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者,他的经历让我对这一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曾告诉我,自由职业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维持客户关系、如何接到稳定的项目。自由职业者的生活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每天都是一次新的「生存游戏」。

4. 结语:折叠的程序员世界

程序员的世界如同《北京折叠》中的三个空间:大厂、小厂,外包与自由职业者,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职业挑战。大厂程序员在高薪与内卷中挣扎,小厂程序员在资源匮乏和职业迷茫中徘徊,外包和自由职业者则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中谋生。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焦虑与困境,而这些困境往往是外界无法轻易察觉的。

然而,这些看似完全隔绝的空间并非毫无交集。在某些时刻,程序员们的职业轨迹会短暂交错:大厂的程序员可能因职业倦怠转而投身小厂,或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小公司的程序员也可能抓住机会进入大厂,体验另一种生活。外包和自由职业者也常常通过项目合作,与大厂程序员产生联系。

折叠的背后,是程序员们面对的共同挑战: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无论身处哪个空间,程序员不仅要面对代码和产品,还要面对生活的选择与妥协。技术的迭代让人时刻保持危机感,职场的竞争让人不断追逐更高的目标,但归根结底,程序员们都在寻找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压力与选择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或许,正是这种多元的职业轨迹和复杂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程序员世界中的「折叠北京」。每个空间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技术人的真正挑战,不仅在于掌握技术,更在于如何在折叠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方向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