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AIGC 架构中的排队系统与限流策略

 

我们见过那么多 AIGC 的酷炫功能,文生图、图生视频,……,是不是觉得 AI 特别强大?但你想过没,当成千上万的用户同时涌进来,都想让 AI 帮他们画画、写诗、做视频时,后台那些强大的模型和昂贵的计算资源(比如 GPU)会发生什么?

如果不加管理,它们很可能瞬间就被「挤爆」了!服务器宕机、用户请求失败、体验直线下降,甚至可能因为资源滥用导致成本失控。就像一家超火的餐厅,没有排队叫号系统,也没有门口保安/服务员控制人流,那里面肯定乱成一锅粥,谁也吃不好饭,对吧?

比如年初 DeepSeek 不能用的场景。

这就是为什么在设计 AIGC 架构时,排队系统和限流是绝对不能少的「定海神针」。它们就像餐厅的叫号系统和门口保安,确保整个服务流程既高效又有序,还能保护好咱们宝贵的「厨房」(计算资源)。

那当排队系统或限流策略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可能会有哪些表现呢?或者作为一个用户我们能看到哪些?

1. 产品表现

1.1 排队系统的「产品表现」

排队系统主要是为了处理「来不及马上做」的请求,但让用户知道「我已经收到你的指令了,正在处理中,请稍候」。所以它的表现形式通常和 等待、状态更新、异步通知 有关。

  1. 「转圈圈」与进度条:

    • 表现: 你提交一个请求(比如让 AI 生成一张图片),界面上出现一个加载动画或者一个不太精确的进度条,告诉你「正在处理中」。
    • 背后逻辑: 这时候你的请求很可能已经进入了后台的队列,正在等待 GPU 资源。这个动画就是前端在告诉你:「别急,后台在排队/处理呢!」 对于耗时较短、用户愿意在线等待的任务,这是最常见的表现。
  2. 明确的「排队中」或「处理中」状态 :

    • 表现: 对于耗时较长的任务(比如生成一个几分钟的视频),产品界面可能会更明确地显示任务状态,比如在一个「我的任务」列表里看到:「排队中」 (排队位置 5)”、「处理中 (还剩 3 minutes )」、「已完成」。
    • 背后逻辑: 这直接反映了后台队列和处理单元的状态。用户可以离开页面,稍后再回来看结果。
  3. 异步通知:

    • 表现: 你提交任务后,系统提示「任务已提交,处理完成后会通知您」。然后你该干嘛干嘛去。过了一会儿,你收到一个 App 内推送、邮件、短信或者其他形式的通知,告诉你「你的图片/视频生成好了,快来看看吧!」
    • 背后逻辑: 这是典型的异步处理 + 队列的应用。请求入队后,用户界面就响应了,处理完成后,通过通知机制把结果推给用户。用户体验非常好,不用傻等。
  4. 预估等待时间:

    • 表现: 有些产品会根据当前队列的长度和系统的处理速度,给你一个大概的等待时间估计,比如「预计等待时间:约 5 分钟」。
    • 背后逻辑: 系统监控着队列状态,并基于历史数据或当前负载进行预测,用来管理用户的预期。
  5. 暂时无法提交新任务:

    • 表现: 在极少数极端高峰期,如果队列积压得实在太严重,产品可能会暂时禁止提交新的同类型任务,并提示「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
    • 背后逻辑: 这是一种保护机制,防止队列无限增长导致系统崩溃或等待时间过长。虽然体验不好,但有时是必要的。

第 5 点的暂时无法提交新任务其实就是触发了限流策略。

1.2 限流的「产品表现」

限流是为了保护系统不被过多请求压垮,所以它的表现形式通常和 拒绝服务、错误提示、配额显示 有关。

  1. 「太快了,请稍后再试」:

    • 表现: 你在短时间内疯狂点击某个按钮,或者一个脚本高频调用某个 API,突然收到一个错误提示,比如「操作过于频繁,请稍后再试」、「API 调用次数已达上限」、「429 Too Many Requests」。
    • 背后逻辑: 你触发了限流规则(比如每分钟只能调用 10 次)。服务器拒绝了你超额的请求,并明确告诉你原因。
  2. 需要人机验证:

    • 表现: 在你进行某些敏感操作(如登录、发帖)过于频繁时,突然弹出一个图片验证码、滑动验证或者 reCAPTCHA,要求你证明自己是人类。
    • 背后逻辑: 这是一种常见的反爬虫、反刷量的限流手段。系统怀疑可能是机器人在高频操作,用人机验证来增加门槛,降低请求频率。
  3. 功能暂时不可用或降级:

    • 表现: 比如在一个免费的 AIGC 工具里,你可能发现每天只能生成 5 张图片,超过之后「生成」按钮就变灰了,或者提示你需要升级到付费版。或者,高峰期时,免费用户生成的图片分辨率会降低。或者,我们在使用一些大模型频繁的时候,会出现降智的情况。
    • 背后逻辑: 这是基于用户身份或套餐的限流策略。通过限制使用次数或降低服务质量来保证核心资源的可用性,并引导用户付费。
  4. 明确的配额/用量显示:

    • 表现: 在你的账户设置、API 控制台或者产品界面上,能清楚地看到你的使用额度,比如「本月 API 调用剩余次数:850/1000」、「今日图片生成次数:3/5」、「并行队列:5」。
    • 背后逻辑: 透明地展示限流规则和当前用量,让用户心里有数,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使用,避免突然被拒。

1.3 产品表现小结

  • 排队系统主要通过管理等待预期提供状态反馈来影响产品表现,目标是让耗时任务的处理过程更平滑、用户体验更好(即使需要等待)。
  • 限流则主要通过明确的拒绝或限制来影响产品表现,目标是保护系统、保证公平性、控制成本,有时也作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区分不同用户等级)。

限流是入口保安,决定「你能不能进」 以及 「进来的速度有多快」。

排队系统是等候区管理员,负责管理「已经进来了但需要等待的人(任务)该怎么排队」。

2. 设计考量

咱们已经知道用户可能会看到「转圈圈」或者「稍后再试」了。但作为产品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决定用什么样的排队和限流策略时,背后有一大堆门道需要考虑。这就像规划一场大型活动,既要保证大家玩得开心(用户体验),又要控制好场地容量和资源消耗(系统稳定性和成本),还得考虑 VIP 客人是不是有特殊通道(公平性与商业模式)。

2.1 目标第一:想达到什么效果?

这绝对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引入排队和限流,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 保命要紧: 是不是首要目标就是防止系统在高并发下崩溃?比如像 DeepSeek 那样,突然涌入大量用户,如果没有任何防护,服务器可能直接就「躺平」了。这时候,强力的限流和能有效缓冲的队列就是救命稻草。
  • 控制成本: AIGC 服务,尤其是 GPU 推理,那是「吞金兽」。是不是想确保资源使用不超预算?限流可以直接控制调用总量,排队也能让我们更平稳地调度昂贵资源,避免为了应对短暂高峰而过度配置。
  • 用户体验: 我们希望用户等待多久是可接受的?是希望尽量快地给结果(可能需要更多资源),还是可以接受一定等待但保证任务最终完成?排队系统的设计(比如优先级、等待时间预估)和限流策略(是直接拒绝还是友好提示)都直接影响用户感受。
  • 公平性与差异化服务: 是不是所有用户都一视同仁?还是说付费用户、高等级用户应该有更高的请求频率、更短的等待时间?这就需要在限流和排队策略里体现出差异化。比如,给 VIP 用户更高的 QPS 限制和专属的优先队列。
  • 防止滥用: 是不是担心有人恶意刷接口、爬数据,或者用脚本进行大规模、低价值的调用?限流(特别是基于 IP、用户 ID 的精细化限流)和人机验证就是重要的防御手段。

想清楚了主要目标,后面的设计才有了方向。

2.2 量体裁衣:系统和业务长啥样?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方案,我们的设计必须契合自身的特点:

  • 任务特性:

    • 耗时: AIGC 任务耗时差异很大。文生图可能几秒到几十秒,训练一个模型可能几小时甚至几天。耗时长的任务更适合异步队列处理。
    • 资源消耗: 不同任务对 CPU、GPU、内存的需求不同。瓶颈在哪里?是 GPU 显存容易爆,还是 CPU 计算跟不上?这决定了我们的限流和队列应该重点保护哪些资源。
    • 可并行度: 某些任务能很好地并行处理,而有些则不行。这影响了你可以同时从队列中取出多少任务来处理。
  • 流量模式:

    • 峰值与均值: 我们的应用流量是比较平稳,还是有明显的潮汐效应(比如白天高峰,晚上低谷)或者突发尖峰(比如搞活动、上热搜)?应对突发尖峰,限流的令牌桶算法和有足够缓冲能力的队列就比较有用。
    • 用户构成: 主要用户是 C 端普通用户,还是 B 端开发者通过 API 调用?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容忍度是不同的。
  • 技术栈与基础设施:

    • 用的是云服务(AWS, Azure, GCP)还是自建机房?云服务通常自带成熟的队列(如 SQS, Pub/Sub)和网关限流功能,用起来方便。
    • 系统是单体架构还是微服务?微服务架构下,限流可能需要在网关层和具体服务层都做考虑。
  • 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

    • 免费增值模式?那免费用户的限流策略和付费用户的肯定不一样。
    • 按量付费?那精确的用量统计和限额就非常重要。

2.3 队列怎么玩:策略与选择

如果决定用排队系统,具体怎么设计呢?

  • 队列类型:

    • 先进先出 (FIFO): 最简单公平,按顺序处理。适合大部分场景。
    • 优先级队列: 可以让付费用户或紧急任务插队。实现起来复杂些,但能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并且可以作为商业化的重要组成。
    • 延迟队列: 可以让任务在指定时间后才被处理,比如用于定时任务或重试。
  • 队列数量: 是所有任务都进一个大队列,还是按任务类型(文生图、文生文)、用户等级(免费、付费)分成多个队列?分队列可以实现更精细的控制和资源隔离,但管理更复杂。
  • 消息持久化: 请求(消息)进入队列后,是否需要保证即使系统重启也不会丢失?对于重要任务,需要选择支持持久化的消息队列(如 Kafka, RabbitMQ 持久化模式, SQS 标准队列)。
  • 死信队列: 如果一个任务处理失败(比如代码 bug、资源问题),尝试几次后还是不行,总不能一直卡在队列里吧?可以把它移到一个特殊的「死信队列」,后续再人工分析处理。
  • 消费者逻辑: 从队列里取任务来处理的「消费者」程序,它的并发数怎么控制?怎么处理任务失败和重试?怎么向用户更新状态?

2.4 限流怎么限:策略与选择

限流策略的设计同样关键:

  • 限流算法:

    • 令牌桶: 最常用,允许一定的突发流量(只要桶里有令牌),控制平均速率。比较灵活。
    • 漏桶: 强制平滑请求速率,不管来多少请求,处理速度是恒定的。对于需要严格控制下游压力的场景有用。
    • 固定窗口/滑动窗口计数器: 实现相对简单,但固定窗口有边界问题,滑动窗口更精确但实现和存储开销稍大。
  • 限流维度:

    • 按用户/API Key: 最常见,实现差异化服务和防止单一用户滥用。
    • 按 IP 地址: 可以限制匿名用户或来自特定 IP 的恶意流量,但可能误伤使用共享 IP(如 NAT、VPN)的正常用户。
    • 按接口/服务: 对不同的 API 或服务设置不同的限制,保护核心或资源消耗大的接口。
    • 按模型: 模型云厂商中最常见,不同的模型,资源不同,限制的大小也不同。
    • 全局限流: 对整个系统设置一个总的入口限制。
  • 限流位置:

    • 网关层: 统一入口,实现方便,可以拦截大量非法请求。
    • 服务层: 更靠近业务逻辑,可以做更精细的控制。
    • 中间件/库: 在代码层面集成限流逻辑。
  • 超出限制后的行为:

    • 直接拒绝: 返回错误码(如 429 Too Many Requests)。最简单直接。
    • 排队等待: 把超出的请求放入一个短暂的等待队列(注意,这和我们前面说的主要用于异步任务的队列不同,这里的队列更像是限流器内部的一种缓冲机制),如果短时间内有处理能力空出来就处理。体验稍好,但增加了复杂性。
    • 降级处理: 比如返回一个缓存的、旧的结果,或者调用一个计算量更小的备用模型(一般称为降智)。

2.5 用户体验:别让用户一脸懵

技术实现很重要,但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怎么让这些机制不那么「讨人嫌」?

  • 透明度: 尽可能让用户知道发生了什么。

    • 等待时: 显示明确的状态(排队中、处理中)、进度条(即使不精确)、预估时间。
    • 被限流时: 返回清晰、友好的错误信息,说明原因(「操作太频繁」、「今日额度已用完」)以及何时可以重试。提供文档说明 API 的限流规则。
    • 配额显示: 在用户界面或账户中心清晰展示当前用量和总额度。
  • 预期管理: 通过预估等待时间、明确的配额等,让用户对可能发生的等待或限制有心理准备。
  • 友好的错误处理: 即使必须拒绝,也要给用户明确的指引,而不是冷冰冰的错误代码。

2.6 监控与迭代:持续观察与调整

最后,别忘了,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监控指标: 你需要实时监控关键指标:

    • 队列: 队列长度、消息平均等待时间、消息积压数量、消费者处理速率、死信队列数量。
    • 限流: 请求总数、被限流的请求数、触发限流的规则/用户/IP 分布、响应时间。
    • 系统: CPU/GPU 使用率、内存占用、网络带宽、错误率。
  • 告警: 当指标超过阈值时(比如队列长度过长、限流拒绝率过高),需要及时收到告警。
  • 调优: 根据监控数据和业务变化,不断调整限流阈值、队列优先级、消费者数量等参数。可能需要进行 A/B 测试来验证不同策略的效果。

3. 技术实现

聊完了「是什么」和「怎么想」,现在就到了「怎么做」的环节了。要把排队系统和限流策略落地,咱们得选对工具、用对方法。市面上成熟的方案很多,就像工具箱里的各种扳手和螺丝刀,得挑顺手的、合适的才行。

3.1 排队系统的技术选型与实现

要搞个靠谱的排队系统,我们通常不会自己从零开始造轮子(那太复杂了!),而是会选用一些成熟的消息队列中间件。这些中间件就像是专业的「排队调度中心」。

常见的「排队调度中心」有哪些?

  1. RabbitMQ:

    • 特点: 老牌劲旅,功能非常全面,支持多种消息协议(比如 AMQP),路由规则特别灵活(可以搞得很复杂,比如根据消息内容决定发给哪个处理单元),社区成熟,文档丰富。
    • 适合场景: 需要复杂的消息路由逻辑、任务分发、对消息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比如,不同类型的 AIGC 任务(文生图、图生文)需要交给不同的处理集群。
    • 上手: 相对来说,配置和管理比 Kafka 简单一些。
  2. Kafka:

    • 特点: 设计目标就是超高吞吐量!它更像是一个「可持久化的日志流」,数据来了就顺序写盘,消费者可以从任意位置开始读。天生适合分布式、高并发写入和读取。
    • 适合场景: 需要处理海量请求(比如用户行为日志、实时数据流)、对消息顺序有要求、能容忍稍高一点的延迟(相比内存队列)、需要消息回溯(重新消费)的场景。AIGC 的请求量如果巨大,或者需要记录详细的请求日志流,Kafka 是个好选择。
    • 上手: 集群部署和运维相对复杂一些。
  3. Redis:

    • 特点: Redis 本身是个内存数据库,速度飞快!可以用它的 List 数据结构(LPUSH/RPOP)模拟简单队列,或者用更现代的 Streams 数据类型(5.0 版本后的功能,功能更强,支持消费组、持久化等,有点像迷你版 Kafka)。
    • 适合场景: 对性能要求极高、队列逻辑相对简单、可以接受一定的数据丢失风险(如果 Redis 挂了且没做持久化或主从)、或者你系统里已经重度使用 Redis,不想引入新组件。很多限流实现也会用到 Redis。
    • 上手: 如果你熟悉 Redis,用起来非常方便。
  4. 云服务商提供的 MQ:

    • 特点: 云平台提供的托管服务。我们不用关心服务器运维、扩容缩容,按量付费,和云上其他服务(如 Lambda 函数、云存储)集成得非常好。
    • 适合场景: 应用部署在云上,想省心省力,快速搭建排队系统。它们通常提供标准队列(保证至少一次送达)和 FIFO 队列(保证顺序)。
    • 上手: 非常简单,控制台点几下或者几行 SDK 代码就能用起来。

怎么选? 简单说:

  • 要灵活路由、功能全面?考虑 RabbitMQ。
  • 要超高吞吐、能接受一定复杂性?考虑 Kafka。
  • 要简单快速、或者已有 Redis?试试 Redis Streams/List。
  • 在云上、想省事?用云厂商的 MQ 服务。

实现时要注意啥?

  • 生产者: 就是你接收用户请求的那部分服务(比如你的 Web API)。它需要把用户的请求(比如“画一只猫”)包装成一个**消息 (Message)**,扔进选好的队列里。这个消息里得包含足够的信息,比如任务类型、用户输入的提示词 (Prompt)、用户 ID、可能还有优先级等。
  • 消费者 这是真正干活的「工人」(比如运行 AIGC 模型的 GPU 服务器上的程序)。它会不断地从队列里拉取(Pull)或接收推送(Push)过来的消息,然后根据消息内容执行任务(比如调用模型生成图片)。

    • 并发控制: 你可以启动多个消费者实例来并行处理队列里的任务,提高效率。但要控制好数量,别把 GPU 资源撑爆了。
    • 任务确认: 消费者处理完一个任务后,一定要告诉队列:“这个活我干完了(Ack)!”这样队列才会把这个消息彻底删除。如果消费者处理失败或者挂了,没来得及确认,队列通常会把这个消息重新交给其他消费者处理(保证任务不丢失)。处理不了的坏消息,可以考虑扔进死信队列
  • 消息体设计: 消息里具体放啥内容得设计好。是直接把图片数据放进去(不推荐,太大),还是放一个指向存储的链接?用户 ID 要不要带上,方便后续通知?

3.2 限流的技术选型与实现

限流的实现方式也很多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设卡」。

在哪儿「设卡」?

  1. 网关层: 这是最常见的做法。在所有请求进入你系统的大门口(比如 API Gateway)就进行拦截。

    • 工具: Nginx (自带 limit_req 模块)、Kong、Apigee、AWS API Gateway、Google Cloud API Gateway 等。这些网关通常都内置了限流功能,配置一下就行,对后端服务是透明的。
    • 优点: 统一管理,效率高,能把大量不合规的请求挡在外面,保护后端服务。
    • 缺点: 可能不够灵活,无法基于非常复杂的业务逻辑来限流。
  2. 应用层/代码层: 直接在你的后端服务代码里加入限流逻辑。

    • 工具:

      • 各种语言的库/框架: 几乎每种流行的编程语言都有现成的限流库。比如 Java 的 Guava RateLimiter,Go 的 golang.org/x/time/rate,Python 的 ratelimiter 或集成在 Web 框架(如 Django/Flask)的插件,Node.js 的 express-rate-limit 等。
      • Web 框架中间件 (Middleware): 很多 Web 框架允许你插入中间件,在处理请求前后执行逻辑,非常适合放限流代码。
    • 优点: 最灵活,可以根据任意业务逻辑(比如用户等级、请求参数)来定制限流策略。
    • 缺点: 需要在每个需要限流的服务里都实现或引入,可能有点重复工作;性能开销比网关层高一点。

限流状态存哪儿?(尤其是在分布式系统里)

限流算法(比如令牌桶、滑动窗口)需要记录当前的状态(比如桶里还有多少令牌、窗口内有多少请求)。在分布式环境下(你有多个服务实例),这个状态必须是共享的。

  • Redis: 绝对的主力! 因为它:

    • 快: 基于内存,读写速度非常快,对限流这种高频操作很友好。
    • 原子操作: Redis 提供了像 INCR (原子加一)、EXPIRE (设置过期时间) 这样的原子命令,这对于并发环境下的计数和状态更新至关重要,避免了竞态条件。很多复杂的限流逻辑可以通过 Lua 脚本 在 Redis 服务端原子执行,保证一致性。
    • 适合分布式: 所有服务实例都可以访问同一个 Redis 来读写限流状态。
  • 内存 如果你的服务是单实例部署,或者限流逻辑不要求跨实例共享状态,那么用内存记录状态是最快的。但服务一重启状态就没了,也不适用于分布式系统。
  • 数据库: 理论上也可以,但数据库通常比 Redis 慢,对于限流这种需要快速响应的操作,可能会成为性能瓶颈,所以不太常用。

算法怎么用代码大概实现一下?(概念性)

  • 令牌桶:

    1. 每个用户/API Key 在 Redis 里对应一个 Key,存当前令牌数 (token count) 和上次添加令牌的时间戳 (last refill timestamp)。
    2. 请求来了,先根据时间差计算需要补充多少令牌(不能超过桶容量),更新令牌数和时间戳。
    3. 检查当前令牌数是否大于 0。
    4. 如果大于 0,令牌数减 1,允许请求通过。
    5. 如果等于 0,拒绝请求。
    • 关键: 上述步骤最好用 Lua 脚本在 Redis 里原子执行,防止并发问题。
  • 滑动窗口日志:

    1. 每个用户/API Key 在 Redis 里对应一个 Sorted Set。
    2. 请求来了,用当前时间戳作为 score,请求 ID (或时间戳+随机数) 作为 member,添加到 Sorted Set (ZADD)。
    3. 移除窗口之外的旧记录 (ZREMRANGEBYSCORE,移除时间戳小于 “当前时间 – 窗口大小” 的记录)。
    4. 获取当前窗口内的记录数量 (ZCARD)。
    5. 如果数量小于阈值,允许请求;否则拒绝。
    • 关键: 同样,这些操作最好也封装在 Lua 脚本里保证原子性。

3.3 整合到 AIGC 流程

现在我们有了排队和限流的工具,怎么把它们串到咱们的 AIGC 服务流程里呢?想象一下一个典型的流程:

  1. 用户请求抵达: 比如用户在网页上点了“生成图片”按钮,请求发往后端。
  2. 入口限流 (网关/服务): 请求首先经过限流器。检查这个用户/IP 的请求频率是否超标。

    • 超标: 直接返回错误(如 429 Too Many Requests),流程结束。
    • 未超标: 请求继续往下走。
  3. 请求处理与任务提交: 后端服务(比如 Web API)接收到请求,进行一些基本校验,然后把需要执行的 AIGC 任务(包含提示词、参数等)封装成一个消息。
  4. 进入队列: 这个消息被发送到消息队列 (MQ) 中。此时可以告诉用户「任务已提交,正在排队/处理中」。
  5. 任务排队等待: 消息在队列里按照策略(FIFO、优先级等)排队,等待有空闲的「工人」。
  6. 工人处理任务 (消费者): 后台的 GPU 工作节点(消费者)从队列里拉取消息。
  7. (可选) 资源访问限流: 如果这个工人需要访问外部资源(比如调用另一个受限的 API),它内部可能也需要遵守相应的限流规则。
  8. 执行 AIGC 任务: 工人调用模型,执行计算密集型的生成任务。
  9. 存储结果: 生成结果(比如图片 URL、生成的文本)被存储到数据库或对象存储中。
  10. 任务完成确认: 工人向消息队列发送确认信号 (Ack)。
  11. 通知用户: 通过某种方式(比如 WebSocket 推送、回调 URL、或者用户主动查询状态)告知用户任务已完成,并提供结果。

从整个流程来看,限流主要作用在入口处(步骤 2),有时也可能在资源消耗端(步骤 7)。而排队系统则承担了削峰填谷、异步解耦(步骤 4-6, 10) 的核心作用。

技术实现这块,选型和细节非常多,但核心思路就是这样:根据我们的需求(性能、可靠性、成本、复杂度)选择合适的 MQ 和限流工具/库,然后把它们合理地嵌入到服务流程中,再配上完善的监控。这样,我们的 AIGC 应用就能更从容地应对用户的热情啦!=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排队和限流是不是有点像?它们都管理请求,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经常一起工作:

  • 限流是「准入控制」:决定一个请求能不能进入系统处理流程。它关注的是「速率」和「总量」,防止系统被瞬间打垮。
  • 排队是「流量整形」和「缓冲」:处理那些已经被允许进入,但暂时无法立即处理的请求。它关注的是「平滑度」、「异步性」和「可靠性」。

想象一下:

  1. 请求先到达限流器(保安)。保安检查你的「票」(比如 API Key)以及当前人流速度,决定是否放你进去。
  2. 如果你被允许进入,但「处理台」(GPU)正忙,你就被引导到排队系统(等候区)等待。
  3. 等处理台空闲了,就从队列里叫下一个号来处理。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AIGC 系统就能在汹涌的请求浪潮中保持稳定、高效、公平地运行啦!

4. 小结

对于 AIGC 架构而言,排队系统和限流策略并非「可选件」,而是保障系统稳定性可用性公平性成本效益 的核心组件。在设计阶段就必须充分考虑:

  • 识别瓶颈: 哪些环节是资源密集型的?(通常是模型推理)
  • 定义策略: 基于业务目标(用户体验、成本、公平性)设定合理的限流阈值和排队机制(如优先级)。
  • 选择工具: 根据技术栈、性能需求、运维复杂度选择合适的限流组件和消息队列。
  • 监控与调优: 持续监控队列长度、等待时间、限流触发次数、系统负载等指标,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策略。

以上。

关于 AI 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我们一直有个想法,让 AI 能自动帮我们完成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动驾驶,自动写文章,自动做饭,自动操作设备,自动……

随着 AI 的发展,这个想法越来越接近现实,但是还没有实现。

大型语言模型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进行复杂的对话、代码生成、逻辑推理,甚至模拟某种程度的「思考过程」。但现实是,从「能说会道」到「能完成任务」之间,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当我们让一个人类来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通常会先给出一个大致的目标,然后逐步明确问题的边界、操作的步骤、可用的工具以及判断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

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在界定问题范围。而问题范围的界定程度,直接决定了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

举个例子:

  • 如果你让一个人「帮我查一下明天的天气」,这个问题的边界非常清晰:地点、时间、数据源、输出格式都相对明确。
  • 但如果你说:「帮我设计一个新产品并提出完整的商业策略」,这个任务的边界就非常模糊:用户是谁?目标市场在哪里?预算是多少?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每个维度都可能引出一连串子问题。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 AI。当前的 LLM 和 Agent 系统,在处理边界清晰的问题时表现良好,比如问答、摘要、代码填空等。但一旦任务的边界开始模糊、动态、依赖外部反馈,AI 的表现就会迅速下降。

我们可以将任务的难度,理解为 AI 需要「摸清楚问题边界」的程度:

  • 边界清晰:问题的输入、输出、规则都明确,AI 可以像填空题一样一步步推出来。这类任务是目前AI的强项。
  • 边界部分明确:有一定规则和目标,但需要自己补充部分前提或假设,比如“帮我写一段支持用户登录的代码”,AI 需要决定使用什么框架、是否带界面等等。
  • 边界高度不确定:如「帮我规划一次创业项目」,AI 需要从目标澄清开始,到路径选择、资源调度、自我评估等多个层面进行处理,这时候它往往会陷入混乱。

换句话说,问题边界越模糊,AI 所要面对的「可能性范围」就越大。 如果不加限制,它就像在一片完全未知的森林里找路,既不知道出口在哪,也不知道有没有陷阱。于是它要么乱走一通,要么干脆原地画圈,给出一些看似合理却走不通的「方案」。

人类面对复杂或模糊的问题时,常常也不是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先界定问题范围

  • 这个问题的关键变量是什么?
  • 我需要哪些信息才能做出决策?
  • 能不能先试着完成一个最小版本,看看方向是否正确?

这种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认知上的「范围压缩」能力,目的是在面对信息不完备或目标不清晰时,先把问题压缩到一个可以行动的范围,再逐步展开。

相比之下,当前的 LLM 与 Agent 系统,即便具备了强大的生成能力和任务执行能力,在主动界定问题范围上,仍显得笨拙甚至「无意识」。

常见的三个表现:

  1. 缺乏信息优先级判断能力:LLM 接收到一个模糊任务时,往往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必须现在明确」的,哪些可以「先搁置再处理」。它通常会试图一次性填满所有空白,而不是按优先级逐步推进。

  2. 不具备「最小可行路径」意识:在面对一个复杂任务时,LLM 更倾向于直接生成一个看似完整的解决方案(例如一个功能齐全的系统架构或一篇结构完整的长文),而不是像人一样,先试着完成一个最小可行版本(MVP),再逐步扩展。

  3. 无法识别自己的「知识盲区」:更关键的是,LLM 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它不会像人那样产生「这个问题我不确定,我需要求证」的元认知反应,而是继续生成看似合理但实则无效甚至自相矛盾的内容。这种「自信且错误」的输出在真实任务中极具风险。

新的 Agent 架构正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这类系统强调:

  • 多阶段任务拆解:将一个复杂任务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子目标与预期输出;
  • 反思与自检机制:在生成每一步结果后,模型会对其进行「自我评估」,判断是否合理、是否遗漏、是否需要重试;
  • 信息明确性评估:模型会尝试识别「哪些信息还不足以支持下一步推理」,并主动提出请求或假设补全;
  • 动态路径调整能力:在发现路径错误时,能够中止当前链条,回退到上一步重新规划,而不是「硬着头皮走下去」。

这些能力构成了模型的「思维闭环」,让其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界定问题范围」的雏形。

在真实世界中,任务从来不是开门见山、结构清晰的:

  • 用户可能只给出一个模糊的目标(如「帮我设计一个商业模式」);
  • 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缺失、中断、反馈变化;
  • 执行中需要不断判断「我走的方向是否还正确」。

要应对这些情况,AI 不仅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需要处理「信息不足」时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一些观点::

  • 草图策略:让 AI 在面临复杂问题时,不再一次性给出答案,而是先生成多条解决思路的「草图」,再将其分解为子任务,逐步执行、评估、修正。这种方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先建立多个「问题理解的版本」,再逐步收敛

  • 「树搜索」+「奖励驱动」。让 AI 在面对不确定任务时,能够像爬山一样,不断生成多个路径,并根据「每一步的效果」来评估是否继续深入。这种「试探 + 筛选」的方式,帮助模型更加高效地界定问题边界,从而避免陷入无效探索。

  • 仅作为助手:让 AI 作为辅助的思维工具,用于生成备选方案、补全缺失要素、解释已有路径等。

回到我们当前,作为一个 AI 的使用者,我们能做什么呢?

  1. 提出更好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更精准的问题表述来帮助 AI 更好地工作。这意味着在提问时,不仅要描述目标,还要主动界定边界条件:具体背景是什么?可用资源有哪些?有哪些限制条件?预期的输出格式是什么?这种前置界定能显著提高 AI 的输出质量。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渐进式引导的方式,先让 AI 完成一个小范围的子任务,验证其理解是否正确,再逐步扩展到更复杂的任务范围,形成一种「小步快跑」的合作模式。

  2. 构建人机协作的闭环流程:有效的人机协作应该是一个闭环流程,而非单向输入输出。这意味着用户需要对AI的输出进行及时评估,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出哪些方向是正确的,哪些需要调整,哪些问题仍然存在。通过这种持续的反馈修正机制,AI 能够逐步调整其对问题边界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复杂任务,我们可以建立人在回路的工作模式,即AI负责生成备选方案和细节执行,人类负责决策方向和质量把关,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

  3. 适应 AI 的认知局限性:理解并适应AI的认知局限,是高效使用 AI 的关键。目前的 AI 在处理抽象概念、因果关系和长期规划时仍有明显短板。因此,我们可以主动将复杂任务拆解为一系列明确边界的子问题,让 AI 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对于涉及价值判断、创新突破或高风险决策的任务,我们需要保持审慎态度,将AI视为辅助工具而非决策者。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期待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对 AI 能力的过度期待或低估。

以 AI 编程为例,当前比较好的实践是:

经验先行(包括自身经验或行业最佳实践),预先为 AI 构建整体架构,并将复杂任务拆解为一系列边界清晰、认知负载适中的子任务。每一个子任务都应在模型的能力边界之内,既能被准确理解和执行,又能稳步推动整体目标的进展,避免陷入回溯式的反复试错与路径偏离。

以上。

如何面对「AI 焦虑」

昨天看到网友 yuekun 发的一个消息,大概如下:

我决定“拉黑”Al 了。。。

AI变化太他* 快了,这两天不断被 Al新闻洗脑越看越焦虑,越焦虑越想看,我还在追求那该死的确定性

我决定拉黑 AI 内容了,因为这些都他* 是【快速贬值】的内容之所以说是快速贬值因为!

1个星期后没人记得今天发生了什么别说一个星期,3天前AI发生了什么还人记得吗?

能有 AI 焦虑的已经是比较优秀的人了,已经走在大家的前面了。

最近这几年,大家的工作,生活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 AI 在进入。

  • 工作上,同事已经开始用豆包/KIMI/灵宝/DeepSeek 写方案、改文案、写代码,效率惊人;
  • 网络上,AI 绘画、AI 剪辑、AI 写作层出不穷,创意产业正在被改写;
  • 朋友圈里,已经有人靠「AI+副业」赚到了第一桶金;

可能还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会不会被 AI 取代?」、「我还能干什么?」、「未来还有我的位置吗?」

如果你有这样的焦虑感,放心,你不是一个人!

这一轮 AI 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的认知、工作与生活。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不谈高深的技术原理,也不喊口号。我们只聊一个问题:

面对 AI 焦虑,我们该怎么办?

什么是「AI 焦虑」?

「AI 焦虑」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心理状态。它并不是因为 AI 本身带来了什么直接伤害,而是因为:

  • 不确定感——不知道 AI 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天生害怕未知。AI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让我们感到失控和无力。我们无法确切预见五年后的工作环境会是什么样子,这种不确定性是焦虑的主要来源。
  • 被替代感——担心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很快就会被机器超越;许多人将自己的价值与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当AI挑战我们的专业领域,也就挑战了我们的自我认同。「如果AI能做得比我好,那我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着大家。
  • 无力感——感到自己跟不上技术变化的节奏;对于不熟悉 AI 技术的人来说,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尤为困难。这种知识差距加剧了焦虑感,让人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
  • 落后感——看到别人借助 AI 成长飞快,自己却无从下手。

换句话说,AI 焦虑,其实是技术飞跃带来的认知落差,也是时代变化下的身份危机

这并不是第一次。

  • 蒸汽机时代,工人们担心机器取代人力;
  • 电气化时代,马车夫开始失业;
  •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人不得不转型自媒体;
  • 今天,轮到白领与知识工作者,直面 AI 的挑战。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阵痛、焦虑与重新定位。

AI 焦虑,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活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

AI 到底会不会「抢走我们饭碗」?

我们先来看一个事实:

AI 不会取代你,但会取代不会用 AI 的你。

这句话看似鸡汤,实则是现实。AI 的出现,并不是「人类 vs 机器」的对抗,它更像是一场「人类 + 机器」的协作革命。它和人类在当前还存在 「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鸿沟

AI的绝对优势领域

  1. 超大规模信息处理
    数据清洗与结构化:可实时解析百万级非结构化数据(如电商评论情感分析、医疗影像归档)
    概率推演引擎:基于历史数据预测股票波动率(误差率<1.2%)、疫情传播模型构建
    标准化流程执行:银行反洗钱系统日均扫描2000万笔交易,准确率99.97%

  2. 确定性规则下的精准输出
    代码生成:Cursor 辅助完成超6 0% 的函数级编程任务
    模板化内容生产:1 分钟生成符合 AP 格式的上市公司财报摘要
    工业级重复操作:汽车焊接机器人连续工作 2000 小时无误差

  3. 多模态感知增强
    跨媒介转化:将设计师手稿自动转为Blender三维模型
    环境适应性处理:会议录音实时降噪并生成带章节标记的文本纪要

AI的认知天花板

  1. 情感价值创造
    • 无法真正理解《红楼梦》中林黛玉「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美学意象
    • 心理咨询时仅能套用 DSM-5 标准,无法捕捉来访者微表情中的绝望

  2. 非确定性系统整合
    • 制定企业转型战略时,无法平衡股东诉求、员工情绪与政策风险
    • 设计城市更新方案时,难以协调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文化冲突

  3. 元认知突破创新
    • 可生成 100 种咖啡包装设计,但无法像原研哉通过「无印良品」重新定义消费哲学
    • 能复现爱因斯坦相对论公式,但无法诞生「时空弯曲」的颠覆性假设

  4. 伦理情境判断
    • 面对自动驾驶「电车难题」时,算法无法承载不同文明对生命价值的权重差异
    • 处理医疗资源分配时,缺乏对弱势群体生存权的道德勇气

换句话说:

「AI是卓越的『执行者』,人类是不可替代的『决策者』」

  • 执行维度:海量数据清洗、模式化输出、物理规则明确的任务
  • 决策维度:情感共鸣、复杂系统博弈、伦理价值抉择、范式革命创新

因此,AI 会替代一部分工作,但也会催生大量新的岗位,比如:

  • Prompt 工程师(AI 提示词设计师);
  • AI 教练(帮助企业训练专属 AI);
  • AI 辅助创作者(人机协作);
  • AI 伦理与治理专家;
  • 数据标注、清洗、优化人员……

过去 3 年,AI 技术已经催生出许多新的职业岗位,这一趋势还在加速中。

为什么你会特别焦虑?

有这样一个现象:

越是知识密集型、创意型的行业,从业者越容易感到 AI 焦虑。

为什么?

因为大家原本以为,AI 最难的是「脑力劳动」,结果没想到 AI 写得比人快、画得比人好、剪得比人准。

一夜之间,原本「吃香」的技能变成了「谁都可以」的工具。

套在开发逻辑上,有人称之为「技术平权」

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

  • “我的核心竞争力还存在吗?”
  • “我学的东西还有价值吗?”
  • “再学也赶不上 AI 的更新速度啊……”

这里有一个心理机制很关键:

AI 打破了我们对「专业性」的想象。

过去,一个人要成为专业人士,可能需要 10 年学习与积累。但今天,AI 几秒钟就能模仿出一个专业人士的成果。这种落差感,带来的不只是焦虑,更是身份的崩塌感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

AI 是工具,不是目的。你不是在输给 AI,而是输给了不会使用 AI 的自己。

如何正面应对 AI 焦虑?

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要聊关键部分:应对之道

1. 从抗拒到接纳:停止「逃避感」

很多人焦虑的根源在于:

  • “我不想碰 AI,它太复杂”;
  • “我再怎么学,也学不过 AI”;
  • “我现在还没空,等将来再说”。

但事实是:你越晚接触 AI,门槛就越高。

AI 的学习曲线并不陡峭,但它在快速演进。你今天花 5 小时学习 ChatGPT,可能比你明年花 50 小时还更有效。

第一步,是接纳它的存在,就像你曾经接纳智能手机、接纳微信、接纳短视频一样。

2. 从被动到主动:开始「有手感」

我们不需要成为 AI 专家,但我们必须成为 AI 用户。

从今天起:

  • 用 豆包/KIMI/元宝/DeepSeek 帮你写一封邮件;
  • 用 Midjourney 或 DALL·E 画一张图;
  • 用 Notion AI/腾讯会议 整理一份会议纪要;
  • 用 AI 工具帮你润色文章、翻译文档……

这样,就会发现:AI 不是来代替你,而是来放大你。

它让我们的时间更值钱,让我们的创意更高效,让我们从「执行者」变成「指挥者」。

3. 从焦虑到学习:构建「成长感」

AI 不会终结人类的价值,但它一定会倒逼人类进化认知结构

我们要学的,不是「如何跟 AI 竞争」,而是:

  • 如何提问更好
  • 如何判断 AI 的输出质量和正确性
  • 如何将 AI 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成果
  • 如何创造 AI 做不到的价值

这需要我们具备:

  • 批判性思维;
  • 多元化视角;
  • 系统化学习能力;
  • 情绪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这些,正是人类在 AI 时代最宝贵的「护城河」。

开启人机协作时代

除了态度上的转变,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人+AI」的协作方式。以下三点,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发:

1. 能力分层:让 AI 做擅长的,人类做关键的

在很多工作场景中,可以将整个业务流程划分为:

  • 数据处理层:交给 AI,例如自动分类、信息提取、报告生成;
  • 价值判断层:由人类主导,比如战略决策、情感共鸣、道德评估。

举个例子:在财务行业,AI 可以自动生成报表、识别异常交易,但最终的审计判断,仍需要有经验的会计师来把关。

2. 思维互补:用 AI 拓宽选择空间,人类负责价值筛选

AI 的计算能力远超人类,它可以在几秒钟内生成上百个方案。例如:

  • 市场营销人员可以用 AI 生成 100 个广告标题;
  • 视频创作者可以请 AI 写出 50 个脚本大纲;
  • 产品经理可以让 AI 提出多个功能迭代建议。

但最终,哪些方案最符合用户心理?哪些创意最具文化共鸣?这仍然需要人类的大脑与直觉来判断。这种模式,本质上是:

AI 提供「宽度」,人类决定「深度」。

3. 伦理防火墙:在关键场景中,设置人类「最后一环」

AI 的效率令人惊叹,但它不具备真正的道德意识。在一些涉及人类生命、法律、公正的场景中,必须设置「人类兜底机制」。

比如:

  • 在医疗诊断中,AI 可以辅助分析影像、预测病灶,但最终诊断结果应由医生确认;
  • 在司法量刑中,AI 可辅助评估风险与量刑建议,但量刑决定必须由法官裁定;
  • 在金融风控中,AI 可快速筛查欺诈行为,但冻结账户需人工复核。

这种「人类最终确认环节」,就是我们在 AI 时代构筑的伦理防火墙

通过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 AI 时代,并不是「人退 AI 进」,而是人类与 AI 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进化

你不需要变成一台机器,但你需要学会如何驾驭一台机器

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行动的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AI 是洪流,既可能将我们卷走,也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船桨。

我们可能无法阻止技术的浪潮,但我们可以选择:

  • 成为浪潮的受害者,还是浪潮的驾驭者?
  • 被动等待行业淘汰,还是主动创造新机会?
  • 沉浸在焦虑中,还是走出第一步?

未来的世界,不是「AI 取代人类」,而是 人与 AI 共舞

要做的,不是跟 AI 比赛,而是学会与 AI 搭档

当我们真正掌握 AI,当我们将它变成自己能力的延伸,就会发现:

焦虑,是成长前夜的灯光。

最后,送君一段话:

「真正的焦虑,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我们与变化之间的距离。
AI 不是终点,它是新的起点。
与其害怕未来,不如成为未来的一部分。」

以上。